片名:戰地琴人(The Pianist)
年分:2002
導演: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ński)
主演:安卓‧布洛迪(Adrien Brody)、湯瑪斯‧克萊舒曼(Thomas Kretschmann)
評價:☆☆☆☆☆
Rottentomatos:96%
IMDB:8.5
獎項:奧斯卡年度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
短評:
本片同《辛德勒的名單》,值得一看再看。導演波蘭斯基很深刻的將二戰時波蘭地區猶太人的「奴性」表露無遺,而當觀眾正覺得猶太人真的是完全不會反抗、「賤到骨子裡」的時候,一小部分的猶太人覺醒了,決定光榮的起義,寧可戰死,而非被處決。
本片主角由安卓‧布洛迪(Adrien Brody)所飾演的Władysław Szpilman(史匹曼)是波蘭的一位猶太裔電台鋼琴師,擁有一身極高超的鋼琴技巧,而本片,他盡其所能的逃亡,每一次都有驚無險地躲過死神的鐮鋒,簡直是「九命怪貓」。當他在戰爭後期、廢墟之中的臉容,其鬍子濃密地幾度讓我以為是耶穌在世,彷彿看到耶穌蒙難的經過!我們可以多所留意導演刻意的營造高潮迭起的傳奇式劇情,讓觀眾的情緒提心吊膽他一次次的安危,但同時我們又可以很肯定,他,絕對會活下來。
《辛德勒的名單》與《戰地琴人》一般,都是將一位二戰時期的傳奇人物,拍成傳記電影。但《戰地琴人》讓我看到許多與前者極為不同的地方,第一:猶太民族的特徵:本身的「愛好和平」民族性(十分守秩序卻十分冷漠)、缺發國家保護的天生缺陷(無自己的疆土、軍隊、政府)還有眾所皆知「商賈」的民族(熱愛賺錢的天性),因為他們沒有「國」可以效力、效忠,所以當被奴役時,他們只有表現出極不團結,以自己利益為主的一面,直到被處決幾乎殆盡,才開始組織反抗,就此打開塵封已久的民族革命之鑰。第二:關於宗教:十分諷刺的是,和殘害他們的德國人一樣─信仰「上帝」,對於右手臂上披著「大衛之星」的猶太人注定成為屠殺下的殘骸之前,是否想到德國哲學家尼采的名言「上帝已死」?換句話說,信仰無用。
看完本片之後,我能深刻地感受到擁有一個國家是多麼地重要,人民能受到保護,產生向心力,才能團結一致、抵禦外侮。那些世界上還存在的流亡民族,如庫德族、巴勒斯坦人、車臣人等等,大都希望能夠建立自己的國度,找到一塊能讓後世安居樂業之處。不過,世界就是那麼大,要建立國家,勢必發生戰爭;要擴張國土,各種侵略也是無法避免的。無論是在哪個時代、哪個空間,就因為我們是人、不同文、不同種、不同利益、不同資源,因此才會爆發一切廣義、恐怖的戰爭。
我可以斷言,人類想要保持永遠的和平、結束戰爭的輪迴是不可能的,上帝早已擊毀了巴別塔,讓我們擁有不同的膚色、操著迥異的語言、保存著形形色色的文化。但是,縱使知道那烏托邦的不可能,一部分的民族,依然天真熱切的希望能夠建立屬於大家的和平地球村;而另一部分的民族獨裁者(獨裁團體),則妄想建立屬於自己單一民族的秩序,及血統、思想及宗教的純淨。
(2015.1.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