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8日 星期五

鐵面特警隊(L.A. Confidential ,1997)

片名:鐵面特警隊(L.A. Confidential)
年份:1997
導演:柯提斯·韓森(Curtis Hanson)
IMDB:8.3(from 385,013 users)
Rottentomatos:99%(Fresh:107;Rotten:1)
主演:凱文·史貝西(Kevin Spacey)、羅素·克洛(Russell Crowe)、蓋·皮爾斯(Guy Pearce)、金·貝辛格(Kim Basinger)
片長:138min
評價:☆☆☆☆☆

對我來說,這部《L.A Confidential》是神級的電影,看完馬上再看一次,是因為太精采而重看,而非看不懂而重看,在我短短一年來的觀影生涯中,這種狀況算是很稀罕的。自上IMDB評分以來,星數給到滿星10星的,這是第15部,這部卻讓我很想打11顆星,意味著出類拔萃,大眾在IMDB平均給到8.3顆星、Rottentomato的新鮮度則達99%。

《L.A Confidential》(台譯:鐵面特警隊、港譯:幕後嫌疑犯、陸譯:洛城機密),三個翻譯都不夠吸引人、記憶點不足,相較之下,大陸雖然直譯,卻三者中譯的比較貼切的。覺得譯成「黑色洛城」或是「刺激1997」都比上述翻譯要來的有記憶點和吸引力。

本作是小說改編,入圍當年度奧斯卡最佳影片(最後是《鐵達尼號》出線)、Curtis Hanson入圍最佳導演(最後一樣輸給《鐵達尼號》的導演詹姆斯‧卡麥隆);然而編劇James Ellroy和Brian Helgeland兩人勝過其它對手,獲得原著改編獎。

以犯罪電影來說,大多會偏重在罪犯身上,而本作焦點卻是建立在「LAPD」之上,「LAPD」的腐敗是洛杉磯這作「天使之城」不可或缺的元素,這原本應會作為一種「反諷」;然而,導演在執導時,並沒有落入反諷的窠臼(即「黑色電影」,90年代有許多黑色作品),而是選擇塑造其擁有純正血統的detective探案的路線,走的是經典風格,而拍攝手法也非一成不變,在音效上、動作演出上,都具有突破性的水準。

演員精湛地演繹,是造就佳片的推手。主角之一,演員羅素‧克洛,近年的扮相和演的戲都不佳,但是在本作中,可以看見18年前的羅素,他飾演悍警Bud,兼具暴力和溫柔的形象是他生涯中的代表作之一。而主角之二,演員凱文‧史貝西,在本作前已經十分有名,她所飾演的資深警官Jack,體格壯碩、外形亮麗,同樣成為他的的經典作。

主角之三,演員蓋‧皮爾斯,聞名於2000年的作品《記憶拼圖》,在本作中飾演年輕警備隊長Ed,把角色裡的堅定剛直詮釋的活靈活現。最後,本片的靈魂人物,金‧貝辛格,飾演高級妓女Lynn,和羅素‧克洛與蓋‧皮爾斯演出的對手戲堪稱經典。她更因此獲得當年度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的殊榮。

這片要認真談,還可以說很多,不過在FB上,刻意不去劇透。強烈推薦喜歡看犯罪電影的觀眾。

2015年9月17日 星期四

鴻孕當頭(Juno,2007)

片名:鴻孕當頭(Juno)
年份:2007
導演:賈森·雷特曼(Jason Reitman)
IMDB:7.5(from 387,529 users)
Rottentomatos:94%(Fresh:194;Rotten:12)
主演:艾倫·佩姬(Ellen Page)、珍妮佛·嘉納(Jennifer Garner)、傑森·貝特曼(Jason Bateman)
片長:96min
評價:☆☆☆☆

《Juno》(台譯:鴻孕當頭)這部小品,晃眼過去也已經8年了,相信大家對它並不陌生。我看了兩次,第一次不知道什麼時候看的,竟完全忘記。不過這次不會忘了,可能是看電影的功力加深了吧!片頭動畫和電影插曲都非常有特色,是部富有生命意義青春輕喜劇。

本作的預算大概只有700萬美元,全球票房卻高達2億多美金,賺了將近30倍,並且入圍當年度(2007)奧斯卡最佳影片,也是入圍名單中,票房最高的一檔。有三個人功不可沒:傑森‧雷特曼(導演)、迪亞布羅‧柯蒂(編劇)、艾倫‧佩姬(女主角Juno)。其中編劇迪亞布羅獲得當年度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

推薦給還沒看過此電影的朋友們,有興趣的話也可以在wiki上,看到對本作的相關資訊及介紹,寫的格外的詳細。不過是保護級,6-12歲兒童請父母師長陪同觀賞,作為探討生命教育一個現成的題材,《Juno》算是當仁不讓。

鳳凰號(Flight of the Phoenix,2004)

片名:鳳凰號(Flight of the Phoenix)
年份:2004
導演:約翰·摩爾(John Moore)
IMDB:6.1(from 44,557 users)
Rottentomatos:30%(Fresh:35;Rotten:81)
主演:丹尼斯·奎德(Dennis Quaid)、米蘭達·奧圖(Miranda Otto)、喬凡尼·瑞比西(Giovanni Ribisi)
片長:113min
評價:☆☆☆☆

有時候,帶點黑色幽默的人性小品也不錯看,就像這部《Flight of the Phoenix》。

導演約翰‧摩爾決定重導一次1965年的電影《The Flight of the Phoenix》,題材是劫後求生。演員當中沒有什麼大咖,他們全都是空難事件中的乘客,彼此之間的個性鮮明、表現生動自然,與她們相處的只有恐怖的自然─戈壁沙漠。出於人性,沒有人不想生還,在這樣的狀況下,通常需要一個最有能力的人出來當leader,幾乎是固定的法則。

Leader責任重大,並不好當。通常在這個時候,掌握知識或是專業的人最有可能成為leader。在《Flight of Phoenix》中,leader的主導權成為了主要的問題,剩餘的眾人必須理性思考,而非盲目地選邊站。還好片中的生還者都是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成人,大家多半能夠理性服從,因為極端分子、思想幼稚者及沉不住氣的人,較高的機率會犧牲。

這樣的作品不少,大多是《蒼蠅王》(Lord of the Flies)翻版,《蒼》的經典在於「孩童的人性」,比本作要來的殘酷許多。災難程度、地點、人物可以改變,但不變的元素就是「生還」。在多人模式中,大夥必須通力合作,生還率才會增加,在單人模式中則是體現「孤獨的意志」,最著名電影應該是《浩劫重生》(Cast away),不過始祖應該是《魯賓遜漂流記》。

能夠準確表現人性的作品大多是好作品,但好不好看是見仁見智,人性總有非常可怕的那一面,有人喜歡血腥暴力,反之亦然。特別是電影這種人文製品,喜歡去琢磨人性。演員雖然演戲,但他們的內心依然會隨這劇本希望他們體現的人性去思考、去波動,因此,演員一邊演戲,一邊也給自己的人生上課,導演編劇與觀眾等人,反之亦然。

對了,差點忘了,片中的插曲是OutKast(流浪者合唱團)的〈Hey Ya !〉,是非常具有音樂性的嘻哈歌曲喔!

失蹤人口(Gone Baby Gone,2007)

片名:失蹤人口(Gone Baby Gone)
年份:2007
導演:班‧艾佛列克(Ben Affleck)
IMDB:7.7(from 179,883 users)
Rottentomatos:94%(Fresh:164;Rotten:10)
主演:凱西·艾佛列克(Casey Affleck)、 蜜雪兒·摩納漢(Michelle Monaghan)、摩根·費里曼(Morgan Freeman)、艾德·哈里斯(Ed Harris)
片長:114min
評價:☆☆☆☆

昨天有提到班‧艾佛列克執導自演的《The Town》對吧,今天就來說說他的第一部執導作品《Gone Baby Gone》(2007),台灣未上映,在國外備受好評;出租店租的到,台灣網友的評價也很不錯,IMDB得7.7分,爛番茄新鮮度為94%。

本作改編自丹尼斯‧勒漢(Dennis Lehane)的同名小說《Gone,baby,gone》。而主角由班的弟弟凱西‧艾佛列克來擔綱,凱西所飾演的是主角私家偵探Patrick,我不是很喜歡他的演繹,風格太過秀氣,面對危機時不夠冷靜,整體來說不夠Man等等,不過或許在角色設定上本來就是如此。

我對凱西這位演員並不熟悉,只能純粹以本作去說說自己的看法。他在本作中的戲分很吃重,與老牌演員艾德‧哈理斯演出對手戲的部分還滿精彩,是戲中亮點。也因為鎂光燈刻意打在凱西身上,Michelle Monaghan 所飾演的女主角Angier表現的幾乎就是支花瓶,明顯是導編刻意安排的結果。

電影背景依然是班所喜好的波士頓,題材同樣是犯罪電影,一樣"f"字首的髒話很多。我會推薦給看電影又想動腦筋的觀眾來看,但在劇勢安排和剪接上,我並不是很喜歡。這是部有深度的電影,深度的點在於「開放式結局」,顯然導編不想走傳統路線(固定式結局),而是希望建立一個屬於觀眾自己對劇情的思考空間。

引導觀眾進入角色本身,去思考道德問題,那種「如果是你,會怎麼做?」這樣子的dilemma困境,自古以來就是個吸引人的元素,在本片裡,幾乎所有的角色都不斷地在「作出選擇」,這些選擇有些明顯出發點錯誤、有些選擇則是兩面刃,沒有絕對的對錯,主因在於「立場不同」,「立場不同」所作出的決定,有時候的影響卻很深遠。「電影哲學」便巧妙地被運用了。

順帶一提,摩根‧費里曼也有戲分,在很多電影裡都可以看到這位好萊塢曼德拉的身影,大家都喜歡找他嘎上一角,頗為幽默。

2015年9月16日 星期三

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2012)

片名: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
年份:2012
導演:蓋瑞·羅斯(Gary Ross)
IMDB:7.3(from 649,006 users)
Rottentomatos:84%(Fresh:233;Rotten:44)
主演:珍妮佛·勞倫斯(Jennifer Lawrence)、喬許·哈契森(Josh Hutcherson)、伊莉莎白·班克絲(Elizabeth Banks)、連恩·漢斯沃(Liam Hemsworth )
片長:142min
評價:☆☆☆☆

《The Hunger Games》是美國作家蘇珊‧柯林斯的系列小說,自2008年出版以來,承繼著《Twilight》(暮光之城)等系列的「後哈利波特」時代的小說作品。其青少年受歡迎的程度居高不下,暢銷度風行全球,在2012年被改編成電影上映,讓珍妮佛‧勞倫斯這位影壇新秀一炮而紅。

我覺得很有趣的是,《The Hunger Games》的小說主軸是「自相殘殺」,這樣的概念並不新穎,源自古羅馬時期的「競技場」。日本作家高見廣春在1999年所發表的《Battle Royale》(大逃殺),同樣是這個的題材,不久後亦被改編成電影上市,其血腥暴力在當時造成不小的轟動。

所以,我想問的是,這樣的東西為什麼會那麼「紅」?以題材上來說是18禁,但卻變成了「青春文化」的主流。這裡還是必須承認好萊塢的厲害。暫且不談《The Hunger Games》小說主軸的殘酷世界,當然我們知道作者有意營造一個反烏托邦的社會,這是一個cliche,但對於好萊塢來說一點都不成問題,它們唯一能作到的事情就是:「包裝」。

以奇幻而華麗的場景、精美而突出的服裝設計,配上俏麗的女主角,熱血的展現青春的色彩。「卡司」的強大去搭配一個已經被熱譯的劇本,光這樣子的籌備,片商已經贏了大半截。而這樣的包裝之下,將原本「殘殺」的主軸掩蓋了過去,給觀眾留下的印象絕大部分是好的,是感動的。

珍妮佛‧勞倫斯在片中飾演善長射箭的女獵人凱妮絲,女獵者本身就是一個十分吸引人的角色設定,電影界已有了善射的男獵人─羅賓漢,而凱妮絲就此拿下了這個寶座。她的驍勇善斷、溫柔善良,在演出上「賺人熱淚」,整個極為成功,奠定了她在好萊塢電影界的青春一姐地位。

配合Alicia Keys的歌曲〈This girl is on fire〉這首專門為凱妮絲打造的歌曲,電影中凱妮絲的那身黑色火焰勁裝,又成了影史上一個讓人難忘的女性造型。我們在火焰裡看到了凱妮絲的堅毅,我們知道她有能力改變世界,寫下傳奇,這就是青春史詩的魅力所在。

這部電影該看嗎?當然該看,長輩可以的話也要試著看看,人也會跟著年輕起來。我認為在同質的電影(青春系列的反烏托邦作品)上《Hunger Games》比《The Maze Runner》要好看,比《Divergent》要精彩。

竊盜城(The Town,2010)

片名:竊盜城(The Town)
年份:2010
導演:班‧艾佛列克(Ben Affleck)
IMDB:7.6(from 264,037 users)
Rottentomatos:93%(Fresh:200;Rotten:14)
主演:班‧艾佛列克(Ben Affleck)、布蕾克·萊芙莉(Blake Lively)、蕾貝卡·霍爾(Rebecca Hall)、傑瑞米‧雷納(Jeremy Renner)
片長:125min
評價:☆☆☆☆☆

《The Town》(2010)是班‧艾佛列克自導自編自演的電影,改編自Chuck Hogan的犯罪小說《Prince of Thieves》。在電影的流暢程度及快感上,就犯罪電影來說,算是拔尖的,我們可以看出班‧艾佛列克是電影界的鬼才,兼具演員、編劇及導演的才華。本作在爛番茄有93%的新鮮度、IMDB平均分數也達到了7.6分。

片長達兩個多小時,劇情的循序漸進式的,不會讓人看不懂。在片中有大量的槍戰畫面、警匪追逐的鏡頭,並結合愛情元素及冒險情節,訴說波士頓郊區的黑道家族及它們的宿命。整體上,它就是在演一齣黑道犯罪的故事,並沒有什麼深刻的寓意,但班‧艾佛列克的團隊依然把它呈現的不錯。

班‧艾佛列克自己出演男主角犯罪集團第二代的道格‧麥克雷,是個憂鬱冷靜的智慧犯,與女主角蕾貝卡‧霍爾(Rebecca Hall)談起戀愛時,卻是格外的真誠。片中的男配角、道格的換帖兄弟Jim,由傑瑞米‧雷納(Jeremy Renner)所飾演,是一名窮兇極惡的角色,也因為演技傑出而入圍當年的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項。

今年底年班‧艾佛列克將再導演一部黑幫電影《Live by Night》,預計明年上映。改編自美國犯罪小說家Dennis Lehane的作品。這位作家有多部作品被改編成電影,包括《神秘河流》(克林‧伊斯威特執導)、《失蹤人口》(班‧艾佛列克的導演處女作)、《隔離島》(馬丁‧史柯西斯執導)等等。近期以演員轉型為導演的例子來說,班是較為成功的一位,值得繼續關注。

2015年9月15日 星期二

地心引力(Gravity,2013)

片名:地心引力(Gravity)
年份:2013
導演:艾方索·柯朗(Alfonso Cuarón )
IMDB:7.9(from 530,981 users)
Rottentomatos:97%(Fresh:296;Rotten:10)
主演:珊卓·布拉克(Sandra Bullock)、喬治·克隆尼(George Clooney)
片長:91min
評價:☆☆☆☆☆

去電影院看電影,有時候不用想太多,跟著電影一起爽就夠本了。

前提是,電影本身必須能夠讓你爽。換句話說:在票價都一樣的情況下,請挑好評的電影去觀賞。

這部《Gravity》就是傑出的例子,何況是去看3D版的。

本作預算是1億美元,票房是7億美元。最後在奧斯卡奪得七項獎盃: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剪輯、最佳原創音樂、最佳混音、最佳音效剪輯、最佳視覺效果。

太空災難。本身就是很吸引人的題材,它Cliche,但是觀眾喜歡,因為百分之99.999999999的人沒辦法上太空遊玩。但是,太空災難的電影,倘若亂拍那也會是個「災難」,這種例子很多。還好,這部《地心引力》走得很沉穩、很簡樸,是科幻寫實電影的最佳寫照。

電影從一開始就讓我們跟著珊卓布拉克和喬治克隆尼去修補哈伯望遠鏡,緊接著進入災難本身,開始上演「生存歷險記」。在太空裡生存,哇靠,不能呼吸、好恐怖,觀眾馬上開始跟著演員有反應。

我們會跟著電影去崇拜沉著冷靜、無私的麥特中尉(喬治克隆尼)、會跟著電影擔憂經驗不足、美豔有餘的Dr.史東(珊卓布拉克)。然而,影片中的太空人遇難,配合寫實的第一視角鏡頭與特效而讓觀眾產生共感,那是電影能傳達給與我們的心靈體驗,甚至是生理的「腎上腺素增加」。

影片整體雖然是簡樸路線,但在細節上卻不馬虎。從它獲獎的獎項中就可以知道,片商是很用心在製作。這是不需要動腦筋的鉅作,但是能成為經典,並且受到一致肯定。縱使在專家的眼中,電影本身有許多技術性的破綻,但是大眾看得爽就好,那些小瑕疵都不是重點。

還沒體驗過《Gravity》的觀眾,片長僅僅90分鐘,趕緊去找DVD來看吧!

冬季奇蹟(Winter's Tale,2013)

片名:冬季奇蹟(Winter's Tale)
年份:2013
導演: 阿奇瓦·高斯曼(Akiva Goldsman)
IMDB:6.2(from 37,015 users)
Rottentomatos:13%(Fresh:17;Rotten:118)
主演:柯林·法洛(Colin Farrell)、潔西卡·布朗·芬德莉(Jessica Brown Findlay)、珍妮佛·康納莉(Jennifer Connelly)、羅素·克洛(Russell Crowe)
片長:118min
評價:☆

《Winter's Tale》是一部失去重點及虎頭蛇尾的電影。

也許它只是眾多電影的冰山一角,但仔細觀察,卻可以看出整個好萊塢電影的生態。電影本身是根據小說改編,隸屬於「奇幻文學」,上映於2012年的情人節檔期,預告片的唯美純愛,可以說是「隱藏」很大,因此騙光不少情侶的荷包。而到底它「隱藏」了些什麼呢?首先我想先說說奇幻文學的改編。

奇幻文學要拍成電影,通常會出現兩種狀況。

首先必須在劇本上下功夫,哪些情節是該在電影裡出現的?哪些是可以省略的。根據以往的經驗,奇幻文學改編作品對於許多讀者來說,常會出現聲音,比如《哈利波特》,有許多波特迷會抗議省略了不少劇情,但大部分觀眾依然會喜歡,那是因為原作本身價值就很高了;比如《魔戒》,剛好電影本身就拍得好、作品本身也很好,這是第一種狀況:原作本身就好。

然而這部《Winter's Tale》的問題更複雜、更嚴肅。

這部片的編劇是Akiva Goldsman,是著名編劇,曾以《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獲得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而他亦是本作的導演─但是是他的導演處女作。照理說,Akiva對於劇本改編這件事情,應該有足夠的sense和自信才是,然而他卻一整個砸鍋,到底為什麼呢?只有導演自己知道。

這裡我想先回到奇幻文學的主體性,也就是第二種狀況:「《Winter's Tale》原作可能本身就寫的不怎麼優秀,因此在電影改編上也很有可能會預見其失敗性。」然而,我沒有看過原著,因此這僅僅只是推測。但是,我可以肯定的是,導演可以決定要如何拍攝,而導演正是Akiva,他改編的奇爛,很可能就脫累了原著。

《Winter's Tale》到底爛在哪裡?就是預告片裡所「隱藏」的事物。

「不需說明緣由穿越時空、沒有道理的奇蹟展現、毫無意義的追殺、怪誕的宿命安排、弔詭的愛情故事、難看的動畫、刻意卻讓人聽不懂的旁白」,大概就是這些東西合再一起,缺乏故事主體性,雜‧亂‧無‧章。就像是把辛拉麵、咖哩飯、竹筍湯、薑絲大腸和滷肉飯混再一起吃一樣,倒盡胃口。

主演的柯林‧法洛、羅素‧克洛、珍妮佛‧康娜莉、潔西卡‧布朗‧芬特莉等人只要演演戲、拿拿薪水就好了,我想他們對於這部電影上映後的評價,心裡也都有數。預告片裡柯林‧法洛和潔西卡‧布朗‧芬特莉的「白馬王子怪盜拯救睡美人」的故事,能再不更吸引人嗎?

簡單來說,導演和編劇很重要,比演員要重要5倍,5倍啊!這是站在觀影者的角度來看;站在片商的角度來看,很可能完全相反,演員比導演重要5倍,演員帥氣又美麗、裸一下有床戲,就是票房保證,怎麼說呢?「預告片」會說話。

預告片的有效剪輯,可以讓觀眾掏出荷包進電影院,用期待的心欣賞爛片,然後悻悻然走出電影院,說不定還有情侶因此分手,這就是預告片的厲害。這部《Winter's Tale》預算是6000萬美元,但是最後票房卻將近預算的兩倍。你說導演會因為拍了爛片而就不拍嗎?絕對不會,他們拍爛片還有盈餘,有本錢繼續「玩」下去。

好騙爛片都盈餘,這幾乎就是當代好萊塢電影的寫照,反正好萊塢出品,觀眾都買單。

2015年9月14日 星期一

神隱任務(Jack Reacher,2012)

片名:神隱任務(Jack Reacher)
年份:2012
導演:克里斯托夫·邁考利(Christopher McQuarrie)
IMDB:7.0(from 209,154 users)
Rottentomatos:62%(Fresh:104;Rotten:65)
主演: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羅莎蒙·派克(Rosamund Pike)
片長:130min
評價:☆☆☆☆☆

《Jack Reacher》是2012年的電影,是犯罪小說《One Shot》的改編作品,個人覺得就動作電影來講,這部真的是很精彩,一年多前看了一次,昨天又找出來再看一次,可以列入我的經典片單裡。

阿湯哥所飾演的警探Jack Reacher是一位神出鬼沒的高手,行事冷靜、思考理性,是很酷的一個角色。本片裡的飆車場景,非常刺激,是極佳的動作電影演出。本作中的女主角蘿莎蒙‧派克依然是花瓶角色,直到去年《Gone Girl》的演出才翻轉形象。

劇情也十分引人入勝,狙擊手看似無差別殺人行動,原來竟是為了掩蓋一些秘密,而阿湯哥不慌不忙的應付,堪比《Taken》系列裡的連恩‧尼遜。

我認為動作電影的對話不需太多,只要邏輯和劇情交待清楚、配樂和剪輯合拍就OK了。反倒是近期的大卡司動作電影,如《Fast and Furious 7》、《Kingsman: The Secret Service》等,許多特技作的真的有點誇張,整個十分的市場化,娛樂成份高。

像是《Jack Reacher》、《The November Man》(2014)、《Jack Ryan: Shadow Recruit》(2014)等等這類同樣是犯罪小說改編的電影,因為數量龐大,品質參差不齊,就上述舉例三部來說,《Jack Reacher》是我認為最好看的一部。

《Mission Impossible – Rogue Nation》,我還沒觀賞,雖然它也是系列作,但是到目前為止大多還沒讓觀眾失望過。

肌膚之侵(Under the Skin,2013)

片名:肌膚之侵(Under the Skin)
年份:2013
導演:喬納森·格雷澤(Jonathan Glazer)
IMDB:6.3(from 73,201 users)
Rottentomatos:85%(Fresh:176;Rotten:31)
主演:史嘉蕾‧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
片長:108min
評價:☆☆

像《Under the Skin》這樣子的電影,如果不是史嘉蕾‧喬韓森(「Beauty」的同義詞)來主演,而是由哪個平庸之女來演出,恐怕在評價和反饋會很可怕。

由於是「藝術電影」,而且帶有科幻及驚悚特質,又大量使用蒙太奇鏡頭和意識流手法,一般大眾(多指喜歡《復仇者聯盟》、《玩命關頭》、《冰雪奇緣》的人們)對於這樣的電影基本上容易看到不耐煩,或是不喜歡本作的灰暗色彩、因看不懂而給予負評的可能性也很高。

我們知道《Under the Skin》的預告片中,主打Scarlett的全裸鏡頭。但是,這真的是導演希望呈現的重點嗎?答案絕對不是。其實本片的主旨很簡單,只要忽略那些特別安排過(一頭霧水)的剪接敬頭,很容易感受的到核心價值是:「男性應該尊重女性性自主」、「男人不該只看女人外表」、「男人更不該精蟲充腦」。

反觀國際影展及專業影評人的評價下,這部電影出奇的得到一致好評,在爛番茄的新鮮度也高達85%,但是本片的收益來說,以wiki的記錄,預算是800萬英鎊,票房是540萬英鎊,虧很大。在台灣根本是不可能這樣去拍電影的,雖然有許多的藝術工作者都很有創意......但是卻得不到發展。

預算800萬英鎊在眾多電影之中,算是低成本的。在觀賞本片的同時,也知道它是低成本的,但是沒想到還要花800萬英鎊的預算,只能說,Scarlett的片酬真的滿高的呀!對了,本作場景也硬性設定在蘇格蘭,蘇格蘭的冷加上Scarlett的酷,大概可以知道本作的「溫度」了。

Scarlett在2014一年裡,不含漫威角色裡的黑寡婦,在《Lucy》和這部《Under the Skin》都詮釋酷到骨子裡的女主角,而在2013年的《Her》裡幫忙配音,人沒出現、性感指數卻破表,2014年的《Chef》中展現親和力,多面向的演出,Scarlett真的可以說是好萊塢的當紅炸子雞了。

2015年9月11日 星期五

末日寂境(Z for Zachariah,2015)

片名:末日寂境(Z for Zachariah)
年份:2015
導演:Craig Zobel
IMDB:6.0(from 7,712 users)
Rottentomatos:77%(Fresh:55;Rotten:16)
主演:瑪格·羅比(Margot Robbie)、克里斯·潘恩(Chris Pine)、奇維托·艾吉佛(Chiwetel Ejiofor)
片長:98min
評價:☆☆☆☆

如果全世界只剩下你一個人?你有想過這個奇特的問題嗎?

電影《末日寂境》,正探討著這個令人難以回答的問題。影片自開始就在營造「引人入勝」的氛圍,這種節奏容易讓人去動腦筋,去猜出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然而,卻一直拋給你「懸念」,這很厲害,永遠不告訴你真正的答案,讓你自己去想,而且我很肯定,節奏的安排正是導演刻意呈現的。

本作從頭到尾只有三個人出現,白人女主角Ann,兩位男主角─黑人John和白人Caleb。核子戰爭後,全世界幾乎都輻射化了,倖存在寧靜山谷中的Ann以為自己是全世界僅存的女人,卻在某天遇見某個倖存的男人John,於是兩人「理所當然」的生活在一起,共同作伴,是「神仙眷侶」還是「亞當夏娃」?。

年紀相仿的兩人絕對會讓觀眾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特別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但不用說出來」的那檔事。然而,懸念吊著我們的胃口,吊著吊著,隨著鏡頭安排的線索,我們都知道不久的鏡頭絕對會出現另一個人─第三位男性倖存者,他是Caleb。

作為一個近水樓台的男性,如果你是John,你會怎麼對待Caleb這樣一個「受難者」(入侵者)?一槍把他斃了?反過來,如果你是Caleb,你會用什麼態度去對待John?也是一槍把他斃了嗎?兩人合作是最好的方法嗎?影片中會給予我們一個答覆,而這種答覆是在眾多答覆中,相對比較好的那一個,是人性善面的展現。

然而,電影再度留下「懸念」,Caleb和John一起出去建造水利發電站後,建成之後卻只剩John回來,他對Ann說:「發電戰艦好了,Caleb決定離開了」。作為女主角的Ann,Caleb在她心中已經種下一些種子了,你想,她的心情又會是如何呢?

電影不斷的拋出棘手的「困境」問題,建立在三位主角間彼此對彼此的「道德認同」及「信任基礎」上。片中給了黑人John幾個極大的困境,他因為沒有信仰,全權只能靠自己決定;Ann和Caleb卻直到世界末日都還信仰著上帝,然而,這樣有比較好嗎?。除此之外,種族的不同,似乎也是John心理難以跨越的隔閡。

但真的,我認為,三位主角所表現的,已經是在眾多人性面向中非常好的一面了。如果是現在的我,肯定不會是倖存者,早就死了。總之,這部《Z For Zachariah》十分推薦給想思考一些人生困境的朋友們。(Zachariah是聖經人名,Z是最後一個字母,因此Zachariah象徵最後一個人。)

2015年9月9日 星期三

月滿抱家人(Moonstruck,1986)

片名:月滿抱家人(Moonstruck)
年份:1987
導演:諾曼·傑威森(Norman Jewison)
IMDB:7.1(from 33,344 users)
Rottentomatos:92%(Fresh:46;Rotten:4)
主演:雪兒(Cher)、尼可拉斯·凱吉(Nicolas Cage)
片長:102min
評價:☆☆☆☆☆
《Moonstruck》是一部1987年,由雪兒和尼可拉斯‧凱吉主演的浪漫輕快喜劇片。當時台灣上映時譯作《發暈》,香港譯作《月滿抱佳人》,後來大陸則是譯成《月色撩人》。由片名可以看出一定與「月亮的魔力」有關。

當時這部電影列為「輔導級」,以現在的角度來看,「普遍級」吧。今年的《東京未婚妻》都給輔導級了,只能說,台灣觀念是越來越開放了......

雪兒(Cher)本是歌手出身,82年之後才開始演戲,在本作飾演一位有著爆炸頭的迷人寡婦Loretta,這個角色讓她獲得當年度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尼可拉斯‧凱吉則是剛出道不久的新人,模樣還十分生澀,沒有90年代末後那種大叔的感覺,值得一看。

在《Moonstruck》裡,每個角色的個性都很鮮明,他們是個紐約的義大利家庭,有著義大利人的濃厚口音和浪漫情懷。故事的轉折發生在紐約某日的「月圓之夜」,月光讓這個義大利家庭的人們「發暈」,使彼此愛上了不該愛的人。雖然如此,導演依然給了圓滿的結局,義大利老爺爺的感動流淚,同時又「覺得困惑」,「愛情啊!果然是個讓人困惑的東西」。

Loretta的媽媽在片中一直思索一個問題:「男人需要女人的理由?」,問到Loretta的未婚夫時,他以「上帝用亞當的一根肋骨造出夏娃,亞當要找回他的肋骨以填滿內心的空缺,於是男人從此便需要女人了」。這的確是很有意思的回答,而更一針見血的回答是:「男人不想孤獨老死,因此需要女人的照顧」。

是否真是如此呢?我想這個答案會因年齡而異。年紀到了一定歲數之時,才會有上面的那種答案吧!

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1997)

片名: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
年份:1997
導演:葛斯·范·桑(Gus Van Sant)
IMDB:8.3(from 545,757 users)
Rottentomatos:97%(Fresh:68;Rotten:2)
主演:麥特·戴蒙(Matt Damon)、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班·艾佛列克(Ben
Affleck)
片長:126min
評價:☆☆☆☆☆

淺談《Good Will Hunting》、麥特‧戴蒙、班‧艾佛列克和羅賓威廉斯。

光看片名,只有"Hunting"可以讓我們知道有「捕捉」之意。而"Good Will"不知道該如何解讀。然而,"Will Hunting"為主角"威爾"的名字,是好萊塢電影常用的命名手法,即人名當片名。台灣將之譯成「心靈捕手」,點出重點「心靈」、香港譯成「驕陽似我」,沒有心靈捕手來的好。

奧斯卡最佳編劇─麥特‧戴蒙和班‧艾佛列克,這兩位鐵金剛換帖兄弟。這兩個好萊塢巨星初露鋒芒可以說就是奠基在這一部《Good Will Hunting》,他們倆一起寫劇本,劇本的深度反映出兩人的智商非常之高,台詞不時有著辱罵、粗俚,卻圍繞著高等學問,配合著心理學問題,去互動、去演繹。引導觀眾在電影的進展上,與主角Will一起走一趟心靈成長之旅。

讓我體會致深的是劇中對「吵架」的演繹。

Will在劇中與扮演Sean的羅賓威廉斯、發掘他的教授、他的女友等人都吵過架。Will的吵架方式很簡單:「瞬間眼紅,進而發狂」,讓人不知所措。其實,像Will這種無法控制自我情緒的人,在現下有許多人就是這樣子─「低EQ」、「自我防衛性強」、「倨傲」。

當然,Will的高智商、過目不忘的記憶力和洞察一切的敏銳度,讓他能夠鶴立雞群,讓所有人羨慕;然而,他在面對一些情感上的問題時,卻選擇優先使用暴力,反映了年輕人的血氣方剛與不理性。他知道知識的問題難不倒他,但是思想的問題卻困擾著他,個性及血液裡的不安因子,也讓他選擇隱蔽自己,藏身市井。

羅賓威廉斯所扮演的Sean是一個「過來人」的角色。能與Will「正常對話」,Sean必須要是一個心靈堅強的人,他能設身處地站在Will的出發點去思考事情,一步步突破Will防禦力強烈的心,充分扮演好一位長者的角色,他從頭到尾沒有被Will如簧的巧舌給撼動,而是不斷地強化自己的信念,也給予Will正確的觀念及方向,是電影史上一位成功且經典的「心靈導師」。

我對此是感觸良多,看到Will,我看到求學時代的一位朋友,他雖然沒有Will那樣天才的高智商,但是也十分的優秀,就是EQ低、加上太過的自我中心、目中無人。而看到Will,我亦看到還是年輕人的自己,常是如此莽撞、狂躁與驕傲,我很期望自己也能與他一起成長。

2015年9月8日 星期二

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1991)

片名: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經典的海報,蛾形噤口意象
年份:1991
導演:強納森·德米(Jonathan Demme)
IMDB:8.6(from 794,551 users)
Rottentomatos:95%(Fresh:69;Rotten:4)
主演:茱蒂·佛斯特(Jodie Foster)、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
獎項: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
片長:118min
評價:☆☆☆☆

《沉默的羔羊》在當年度奧斯卡得了五項獎,我覺得太誇張。

這裡簡單的談一下兩位當年度奧斯卡最佳男女主角:

安東尼‧霍普金斯的演技應該沒有人會給與否定吧!因為這個傢伙本身就長得很像變態殺人狂。倘若遇到這種高智商、會讀心術,觀察力超強,又莫名其妙句有魅力的人,什麼都不要說、不要看、不要聽、不要想,趕快逃就對了。

朱蒂‧佛斯特是個我很喜歡的女演員(童星出身,實在是長太漂亮,應該沒有人不喜歡她,有人喜歡她到還因此鬧出雷根總統槍擊事件,詳情請上wiki搜尋),她在片中飾演的FBI實習幹員是個很有勇氣的女漢子,而且是個思路跳脫體系、規則的女性。但是她在最後獨自營救被害人的橋段讓我看到想拍桌,覺得怎麼可以把好好一個角色演的如此的「蠢」。

片中的第二號殺人魔是位異性癖者,而現實生活裡的朱蒂佛斯特是位蕾絲邊,不知她是否是因為不滿電影對於「性別歧視」的詮釋還是純粹不喜歡演出驚悚血腥的電影,在之後的續集(《人魔》,2001)婉拒了演出。

《沉默的羔羊》在1991年時,我想的確給予觀眾和影評人很大的震憾吧!它的出現很有可能影響了許多之後的驚悚電影,無論是在拍攝手法、藝術呈現、懸疑懸念營造上,都是一項指標。我認為啦,90年代出了太多有名、經典、非看不可的電影。《沉默的羔羊》因為奧斯卡的加持,成就了它「必看」的指標。

但是,我不這麼認為,畢竟這部電影從頭到尾都沒有嚇到我,也沒有什麼讓我驚豔之處;不信的話,你自己去看一看,好好體會一下。(先說一下,這部電影就IMDB七十多萬網友的星評下,分數達到8.6分耶!,前25名呢)

2015年9月7日 星期一

東京未婚妻(Tokyo Fiancée,2014)

片名:東京未婚妻(Tokyo Fiancée)
年份:2014
導演:Stefan Liberski
IMDB:6.4(from 528 users)
主演:Pauline Etienne
片長:100min
評價:☆☆☆☆☆

《東京未婚妻》是一部反映人類學電影,這樣講你能相信嗎?

更準確的來說,是屬於「文化人類學」的範疇吧。人類學家露絲‧潘乃德的名著《菊花與劍》,旨在探討日本的文化性格裡的矛盾。而在這部《東京未婚妻》中,艾蜜莉將用她的雙眼帶我們去觀察這樣謎樣的日本。

在日本出生,在比利時長大的艾蜜莉一心想要成為一位正統的「日本人」,在20歲返回日本,經過與日本男孩凜吏的戀愛,卻為文化歧異所挫;她決定獨自參訪富士山,被山景震懾後,一度認為自己成為真正的日本人,成為一個女性samurai。但是一場311大地震,日本人對她的反應卻讓她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仍舊被排除在「日本人」之外。

我們看到了日本民族根性裡的「排外」,他們自己十分團結,但對於外國人是否可以獲得日本國籍這一點的核可卻十分嚴格,外國人在日本生的小孩並不會獲得日本國籍、必須在日本工作滿一定的期限,才有成為日本人的資格。

艾蜜莉是白種人,是歐洲人,是獨立的西方女人,和東方民族有著根本的歧異。那麼台灣人呢?因為歷史背景、地緣關係就可以更容易成為日本人嗎?我想雖然沒有歐洲人那麼難,但真的還是很困難的。再說了,日本文化的複雜,真的會讓你想做一個日本人嗎?

《東京未婚妻》的小巧輕快,雖然是法國電影,日本氣息卻很強烈,東京都的美更在本作中再度躍然屏幕上。我想明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裡,這部電影會入圍吧!

2015年9月2日 星期三

異形2(Aliens,1986)

片名:異形2(Aliens)
年份:1986
導演:詹姆斯·卡麥隆(James Cameron)
IMDB:8.4(from 448,048 users)
Rottentomatos:98%(Fresh:60;Rotten:1)
主演:雪歌妮·薇佛(Sigourney Weaver)、麥可·賓恩(Michael Biehn)
片長:137min
評價:☆☆☆☆☆

外太空、外星人電影容易吸引我的目光,它們常是「想像」與「創造」的化身。

詹姆斯‧卡麥隆(James.F.Cameron)專門導大片,包含《鐵達尼號》(Titanic,1997)和《阿凡達》(Avatar,2009)。這部《異形II》(Aliens,1986)也不例外。

《異形》系列作品也很有趣,1~4集都是由不同導演所執導的,第一集是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第二集是詹姆斯、第三集是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第四集是法籍導演尚.皮耶‧居內(Jean-Pierre Jeunet)。

詹姆斯的《異形II》,走的是動作驚悚路線、雷利的《異形》(Alien,1979)走的是懸疑驚悚路線,兩者的表現都值得嘉許與肯定。女主角雪歌妮‧薇佛(Sigourney Weaver)在本作裡有著十分精彩與異形戰鬥的場面。我們可以看到,在1986年就可以拍出這樣水準的電影,這個團隊真的有兩把刷子。

雪歌妮算是系列作女主角的先驅,而且是強而有力的那一種。能夠聯想到的是《惡靈古堡》(Resident Evil)系列的主演─蜜拉‧喬娃維琪(Milla Jovovich)。

像《異形II》這樣的驚悚電影,其實整體質感、氣氛營造上,絕不會遜於當代科幻電影。就場景營造部分,巢穴的表現看似不夠逼真(很像橡膠製品),但卻已經能夠營造出詭異的氛圍;觀眾雖然知道這是假的,卻好像同演員般身立其中。(換個意思表達:想像自己置身於環球影城「異形館」所打造的場景之中)

動畫,也是本作裡值得肯定的部分。異形及有關的一切生物,必須要有精良的動畫團隊才能完成。在我們未出生,電腦未普及的1986,這樣的電影就能呈現在大家眼前,我敢說在當時一定是搶著進戲院,因為它能夠值回票價。

《異形》和《異形II》都是我觀影經歷中數一數二喜歡的片子。隨著步入21世紀,科幻電影要繼續突破,讓觀眾充滿著非進電影院觀賞不可的決心,勢必需要有更大的特色及努力 ,然而好萊塢等電影界雖然常常讓我們失望,同樣地也常常塑造經典,我展望著「未來」的電影。

2015年8月30日 星期日

成人世界(Chappie,2015);第九禁區(District 9,2009)

片名:成人世界(Chappie)
年份:2015
導演:尼爾·布洛姆坎普(Neill Blomkamp)
IMDB:6.9(from 137,427 users)
Rottentomatos:31%(Fresh:56;Rotten:127)
主演:休·傑克曼(Hugh Jackman)
片長:120 min
評價:☆☆☆

《Chappie》,片名會翻成「成人世界」,或許會讓許多尚未看過電影的人產生困惑。然而,看過之後,便會了解到為何這樣翻譯。只要記得這裡的「成」是動詞就好了。大陸翻譯成:「超能查派」,這次走直譯路線、中規中矩。本片充斥血腥暴力,兒童不宜,又想要諷刺科技太過進步背後的隱憂。我認為,編劇在設想某些情節時,還太過天真了,使得片中有許多劇情會有點扯、牽強,最後反而變成爽片,感覺有點奇怪。2009年有部電影《第九禁區》(District 9),與這部《Chappie》可以配合著看。

片名:第九禁區(District 9)
年份:2009
導演:尼爾·布洛姆坎普(Neill Blomkamp)
IMDB:8.0(from 499,662 users)
Rottentomatos:90%(Fresh:261;Rotten:30)
主演:沙托·科普利(Sharlto Copley)
片長:112 min
評價:☆☆☆☆

《第九禁區》(District 9)是由魔戒三部曲的導演彼得‧傑克森所監製的外星科幻片,2009年上映,場景與今年的《Chappie》一樣選擇在南非約翰尼斯堡。本作在票房上及各大影評網站上都取得極大的成功,爛番茄新鮮度高達90%,IMDB也維持在平均8.0以上的水準。外星人雖然長相醜陋,本性卻大多良善,而劇本上,也極大的諷刺人類的貪婪及野蠻本性,根本和外星人無法相比。不過西非大國─奈及利亞極度抵制這部電影,因為片中矮化奈國人,把他們描述成是充斥著犯罪、娼妓甚至是食人的蠻族。本作依然不太適合小朋友觀賞,血腥暴力鏡頭過多。

2015年8月26日 星期三

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1939)

片名: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年份:1939
導演:維克托·弗萊明(Victor Fleming)
監製:大衛·O·塞爾茲尼克(David O. Selznick)
主演:費雯·麗(Vivien Leigh)、克拉克·蓋博(Clark Gable)、奧莉薇亞·德·哈維蘭(Olivia de Havilland)
IMDB:8.2(197,672 users)
Rottentomatos:94%(Fresh:76;Rotten:5)
獎項:最佳影片獎等八項大獎
片長:238min
評價:☆☆☆☆☆

電影史上最賣座的電影《Gone With the Wind》,中譯《亂世佳人》,我喜歡它的原意「隨風而逝」。而小說的中譯《飄》,也是很傳神的譯法,一個字就道盡了大時代(美國南北戰爭)的全部。

《飄》在1936年首次出版,由瑪格莉特‧米契爾夫人(Margaret Munnerlyn Mitchell)所寫,是一部愛情性質的大河小說,也是描述Scarlett O'Hara(中譯:郝思嘉)的成長史,中譯本的由傅東華所譯並定名。1937年小說獲得普立茲獎,很快被改編成電影,由米高梅電影公司出品,在1939年首度於英美各地上世、台灣則要到20年之後的1959年才有幸能一睹巨星風采。

本片中有四個重要的人物:郝思嘉(Scarlett O'Hara)、白瑞德(captain Rhett Butler)、衛希禮(Ashley Wilkes)及韓媚蘭(Melanie Hamilton)。當然還有其他角色,但這四位猶為重要,由於是討論電影,我盡量只談談演員詮釋電影所帶給我的感覺。

郝思嘉由費雯麗(Vivien Leigh)所飾演,她精確的演繹了郝思嘉性格裡認真直率、愛贈分明、喜好財富、女中豪傑、臨危不亂等元素,活脫脫就是小說裡那位堅韌的愛爾蘭裔女主人翁。Scarlett這個英文名字源自scarlet,原意是「腥紅色」,也引申出「淫蕩」之意,而郝思嘉近乎符合這個名字,但在當年電影還很保守的時代,費雯麗詮釋的郝思嘉符合道德標準,塑造一個成功優質的西方「新女性」。

郝思嘉的歡喜冤家白瑞德,則是被描述成一個極為慧黠、情感豐富、放蕩不羈的奇男子。由當代好萊塢知名影星克拉克‧蓋博(Clark Gable)主演,他那豐富的表情,必備的八字鬍,快速沉穩且自信的語調都成為本作的經典。白瑞德本身這個角色就相當的有張力,他和一般的男人不同,行動來去自如,並不受於傳統婚姻的束縛,是西方「新男性」的代表。

衛希禮則是由萊斯利‧霍華德(Leslie Howard)主演,這個演員把衛希禮性格裡那種嚮往和平、愛好美德、缺乏勇氣的個性詮釋得當,衛希禮除了長的帥氣之外,似乎在角色上本身就是個悲劇,他從頭到尾沒什麼希望性,可塑性很低。然而萊斯利這個演員卻死於二戰時期的空難,生前留下了這部偉大的遺作。

韓媚蘭這個角色的飾演者目前還在人世,是屬一屬二的人瑞,她便是奧莉薇亞·德·哈維蘭(Olivia Mary de Havilland),目前99歲,兩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她所詮釋的韓媚蘭是整部電影裡我最喜愛的角色,不只是韓媚蘭本身角色設定她那美好的品德與寬大的胸襟,奧莉薇亞的眉宇之間也都散發出一種溫柔氣息,就連不羈漢白瑞德都拜扶在她的腳下,何況是鍾情她的衛希禮。連一路妒忌她的斯嘉最後都願意為她赴湯蹈火。這樣的女人,夫復何求呢?

《亂世佳人》雖然是80多年前的電影,當年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在現在來看還是震撼人心的經典。編劇及監製大衛‧賽茲尼克(David O. Selznick)的貢獻鉅大,隔年1940年與希區考克合作的電影《蝴蝶夢》(Rebecca)再度搶下奧斯卡最佳影片獎,這種連莊的記錄,電影史上空前絕後。我有幸比許多先人能夠一看彩色重製版,覺得十分幸運。(並不是說黑白電影不好,只是用另一個的角度去看。)

《亂世佳人》在電影中帶給我們許多經典的鏡頭,像是「長鏡頭」的利用,從遠處攝影鏡頭中的兩個人(郝思嘉和其父親相擁、撿拾塔拉莊園泥土的郝思嘉等等)。在台詞上,郝思嘉在塔拉莊園荒蕪時的黃昏特寫「As God is my witness, I'll never be hungry again.」(上帝為證,我和我的家人都將不再趕到飢餓),也成為許多觀影者一生都不會忘記的畫面。

「一切都隨戰爭而逝」,「風」就是「戰爭」的別名、「時間」的附庸。經典的好電影多半與戰爭及愛情相關,《亂世佳人》算是電影界中此類的頭號先鋒,也是地位屹立不搖的王者。

英倫情人(英:The English Patient,1996)

片名:英倫情人(英:The English Patient)
年份:1996
導演:安東尼‧明格拉(Anthony Minghella)
主演:雷夫‧范恩斯(Ralph Fiennes)、克莉絲汀‧史考特‧湯瑪斯(Kristin Scott Thomas)、茱麗葉‧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柯林‧佛斯(Colin Firth)
IMDB:7.4(132,876 users)
Rottentomatos:84%(Fresh:64;Rotten:12)
獎項:第69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攝影、最佳剪輯、最佳電影配樂、最佳音樂、最佳美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9項大獎
片長:162 min
評價:☆☆☆☆☆

有的時候真的要把年度奧斯卡最佳影片找出來看,才能了解當代優質電影的判定標準。

《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是1996年由英國憂鬱型男雷夫‧范恩斯及英國氣質女演員克莉絲汀‧史考特‧湯瑪斯出演男女主角。而法國魅力女星茱麗葉‧畢諾許出演女配角、達西先生柯林‧佛斯出演男配角。而最後茱麗葉‧畢諾許獲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本片則是獲得年度最佳電影。

這部電影會成功,我認為有幾個方面:
1.優秀的沙漠攝影場面
2.意義明確的時序變換及剪輯
3.男女主角及女配角近乎完美的演繹
4.反映戰爭對民族、個人、國家的影響
5.當然,好電影不可或缺的元素,愛情
6.編劇的成功,.除了愛情,還要是個悲劇

不得不說,我很喜歡女主角克莉絲汀,她的聲線非常地迷人,笑容也風情萬種。先前在2001年的電影《迷霧莊園》(Gosford Park)有看過她所演出的莊園女主人,但並沒有留下太深刻的印象。而在《英倫情人》之中,她散發一種典雅又勇敢、高貴又俱誘惑的迷人特質。

而男主角雷夫‧范恩斯,我只能說他真的演太好了,他完全就是一個憂鬱博學卻又壓抑情慾的考古學者。而在片中第一次與克莉絲汀接觸時,那種刻意營造的疏離感,完完全全就透露出了雷夫對她的一見鍾情。在之後命運的安排及女主角有意要留在他身邊的情境下,雷夫的演技就大爆發了(特別是第一次情慾來襲及破壞餐會的兩個橋段)。

女配角茱麗葉‧畢諾許的戰地護士角色,乍看之下像是特別為男主角雷夫所設計的,但是茱麗葉有著自己的過去,及對未來人生的迷茫,更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她所飾演的角色大多如此),她的戲分亦很吃重,卻不是很精彩。她成為男主角神秘際遇的聆聽者,最後為雷夫進行「朗讀」,成為一名送行者。

達西先生柯林‧佛斯是個戴綠帽的悲劇人物,這種人物倘若懦弱的話,往往容易被遺忘,他所飾演女主角的丈夫這個角色多半屬於這樣的描寫。影片中的「朗讀」,是克莉絲汀和雷夫的生死羈絆。雷夫在和克莉絲汀交往前所寫下的「K」開頭的詩句,那便是給Katharine的信物(及影片中的克立斯汀),這些「K」的詩句在命運的安排下陪著克莉絲汀走向生命的終結。而在終結之前克莉絲汀也留下了遺言給雷夫,那些文句,成為雷夫生命旅程的最後牽掛,當這些牽掛茱麗葉被讀出時,雷夫的生命便走向終結,因此,我把它視作「生死朗讀」。

2008年的電影《為愛朗讀》(The Reader),雷夫‧范恩斯再度擔綱男主角,他在電影中為女主角Hanna朗讀,而「朗讀」成為了電影的核心,也是整部片的關鍵。而《英倫情人》裡,茱麗葉‧畢諾許所飾演的戰地護士正好也叫Hana,兩個「漢娜」先後成為聆聽者和朗讀者,這或許是一個有趣的巧合。
非常帥氣的雷夫‧范恩斯

2015年8月20日 星期四

追風箏的孩子 (The Kite Runner,2007)

片名:追風箏的孩子 (The Kite Runner)
年份:2007
導演:馬克·福斯特(Marc Forster)
IMDB:7.6(from 65,713 users)
Rottentomatos:66%(Fresh:112;Rotten:58)
獎項:第65屆金球獎最佳原創音樂、最佳外語片提名;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音樂提

片長:128 min
評價:☆☆☆☆☆

今天要構思頓了很久,寫了又刪,刪了又寫。這個故事帶給我的感受真的太多,同樣,也太沉重。看過小說或電影的朋友應該會想談談主角阿米爾或是哈山吧,尤其是哈山,他肯定讓不少觀眾流下眼淚!鏡頭到處,總是使人鼻酸。

這裡,我只想談談阿米爾的爸爸。

爸爸是個道德高尚的人,對於孩子的教育也採取寬容,不強迫孩子對未來出路的發展,雖然建議阿米爾成為醫生,但是尊重他選擇成為小說家的意願。在逃難喀布爾路途中時的見義勇為、為不公不義之事挺軀而出,那種捨我其誰的態勢令人為之動容。那一刻,他便是體現人性美那璀璨的光輝。阿米爾拜託他提親時,立馬答應並且執行,這種風範,使我感到非常驚訝,覺得擁有這種爸爸,真的是阿米爾幾世修來的福氣。

爸爸是阿富汗進步的代表,厭惡塔利班的程度應該與厭惡1979年曾入侵的蘇聯不相上下,蘇聯及塔利班執政至今的30年,阿富汗整體是再走倒退路。而79年之前的阿富汗,則是西方文化生根的進步期,進步便留滯在「爸爸」這樣逃離阿富汗的人之上,或是說,一起帶離阿富汗。爸爸心中最深處的秘密,反映了人性的黑暗面,在伊斯蘭世界是重罪......在許多國家卻已除罪化。然而,這個秘密,直接導致了阿米爾和哈山兩人一輩子不同的命運。

命運,這就是命運。

2015年8月19日 星期三

七武士(英:Seven Samurai、日:七人の侍,1954)


片名:七武士(英:Seven Samurai、日:七人の侍)
年份:1954
導演:黑澤明(Akira Kurosawa)
主演:三船敏郎(Toshirô Mifune)、志村喬(Takashi Shimura)
IMDB:8.7(211,288 users)
Rottentomatos:100%(Fresh:57;Rotten:0)
獎項:威尼斯影展銀獅獎
片長:207 min
評價:☆☆☆☆☆

我認為,人的一生如果沒有看過黑澤明的電影,那會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黑澤明被尊稱「電影界的莎士比亞」(得名於喜歡改編莎士比亞的作品),我是從《七武士》(1954)開始了解的。有些人是從《生之慾》(1952)、從《羅生門》(1950)、從《德蘇烏札拉》(1975)、從《亂》(1985)等等。

不管從哪部入手都可以,挑片這種事,既要看緣份、也要看對片名的第一印象。反正我們已經知道潛規則,是視導演而去找電影。像黑澤明這樣的導演,感覺就等同阿爾弗雷德‧希區考克、史蒂芬‧史匹柏、馬丁‧史柯西斯‧法蘭西斯‧柯波拉、昆汀‧塔倫提諾、克林‧伊斯威特、伍迪‧艾倫、李安、大衛‧芬奇或是大衛‧林區。

《七武士》這部電影很長,是接近三個半小時的黑白片(花了我三個晚上看完),卻是張力十足,沒有什麼冷場的曠世傑作。整部電影在當時耗費1年多時間進行拍攝,拍攝過程因經費不足中斷幾次,但說什麼黑澤明導演都要咬著牙拍完,而本作空前的賣座,卻沒有賺錢,可想見耗資甚鉅。

我們可以看到導演黑澤明、及主演七武士頭領的志村喬、扮演野武士菊千代的三船敏郎這三位當時被稱作「鐵三角」的完美合作。黑澤明善用電影技法,我大致上說一說自己所看到的,如:愛森斯坦的蒙太奇、地平線式、搖鏡頭、多視角鏡、長短鏡頭變化、特寫、風雨的營造及適切及適時的配樂(旋律)。

暫且撇開志村喬不談(志村可以在《生之慾》去談他),三船敏郎似乎更值得一提。

三船是個非常有型的高帥大和健兒,在《七武士》裡他以誇張的演技詮釋菊千代,他能夠隨時隨地的入戲,將自己的精神貫注在菊千代這個丑角身上,菊千代有著不修邊幅的大鬍子、奇形怪狀的服裝和荒誕不稽的步伐,讓他與其他武士之間形成高度的反差,他是個能讓人發噱、也能使人流淚的要角。

好的電影如此有趣,可以談的太多。雖然我說的不多,在此也不想說太多,但我十分推薦,大家可以自己入手看看,保證不虛此行。(我想已經看過黑澤先生作品的朋友,沒有不嘆服的吧!)有外國評論家曾評論日本人是最喜愛本國電影的民族,我想這句話說的不為過,因為日本有個「黑澤天皇」,連我這個外國人都欣賞佩服。

2015年8月10日 星期一

為愛朗讀(The Reader,2008)

片名:為愛朗讀(The Reader)
年份:2008
導演:史蒂芬‧戴爾卓(Stephen Daldry)
主演:凱特‧溫絲蕾(Kate Winslet)、雷夫‧范恩斯(Ralph Fiennes)、大衛‧克羅斯(David Kross)
IMDB:7.6(174,937 users)
Rottentomatos:61%(Fresh:118;Rotten:47)
獎項: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凱特‧溫絲蕾)
片長:124 min
評價:☆☆☆☆☆

短評:

Kate Winslet主演,原劇本是由Bernhard Schlink在1995年所發表的小說《我願意為你朗讀》的作品改編,是部上乘的經典之作。

故事發生在二戰前後的德國,Michael Berg是本作中的男主角,年輕的時候由David Kross飾演、年長的時候則是Ralph Fiennes擔綱,而Kate Winslet飾演的Hanna Schmitz,年輕的時候整體來說的確非常「誘人」,年長的時候所畫的老妝也極為逼真。她把Hanna Schmitz詮釋的很到位,從她出場那刻到下台一鞠躬的那一刻,演技真的是沒話說,是讓人印象深刻的代表作。Ralph Fiennes在本作則是沒有安排什麼突出的戲分,而他的代表作是1996年的《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正巧《英倫情人》的重要劇情裡,也與「朗讀」有很大的關係。

本片加入味道頗重的「商業成分」,即「全裸演出」,這部分對於觀眾無疑是很大的福利,比重也剛剛好,大概是第一幕(影片前30分鐘左右)。不過,探討「道德」和「良心」似乎才是這部電影的主軸(第二幕及第三幕)。女主角Hanna是一個很特別的人,在遇到男主角之前的戰爭時期,她擔任集中營的守衛,而思想建構在工作和服從之上,使得她盡了守衛該盡的本分,因而作出了非人道的抉擇。在戰爭結束20年後,被指控犯下了殘忍的戰爭罪。她最後選擇了承擔一切,為了去保住她內心深處不為人知的「秘密」。

Michael 是一個出身富裕家庭的男孩,在某次機緣下與善良的Hanna的邂逅後,進而與她開展了一場忘年之戀(在某種程度上是受到Hanna的誘惑)。年長Michael二十歲左右的Hanna在電影中,看起來似乎是Michael性愛上的指導老師,而Michael則以「朗讀」(Reading)書籍給Hanna聽來博取她的好感。然而這樣的關係非常羅曼蒂克,也給了Michael充滿活力的青春期。但種種跡象顯示這樣的關係是不切實際,注定有一天會幻滅。果然,那一天到了,Hanna決定離開,留下Michael一人。傷心的Michael不得不回到家依靠父母親,沒有了Hanna的生活只剩下了讀書學習,他考入了法學院,開啟了第二幕。
《The Reader》中主演的三位角色,年輕與年長哦Michael和從頭到尾都始終如一的Hanna

第一幕是兩人相識相愛,第二幕就是法庭審判了。這是九年後的事,Michael再次遇上了Hanna,卻要面臨Hanna準備被判決的每一場法庭公審,在這樣的狀況下,Michael內心感道煎熬,知道自己不能去與Hanna相認,而且在聽證中,Michael因為自己的善良和懦弱沒有提出自己可以幫助Hanna減輕罪行的證據,注定只是個旁觀者的存在,Michael的教授當時看出了他的心事,也建議了他作好正確的決定,「不要再犯上個世代的錯誤(教授本身)」,Michael的決定導致了Hanna悲慘的後半生,但也埋下了他日後需要還清對於自己當初作這個決定的債。

雖然他成為了一名高社會地位的律師,也結婚生了一個女兒,然而,他心裡始終對Hanna放不下心,對她甚至有些愧疚,因此他婚後不久就與老婆離異了,而對女兒的態度也始終隔著一堵無形的牆,那便是Michael不能啟齒的秘密。不過的確,我相信編劇會給Michael的後半生作一件很特別的事,那便是「再次朗讀」。當Michael第一次用卡式錄音帶錄契訶夫的短篇小說《帶小狗的女人》((The Lady with the Dog)),並寄給在獄中的Hanna時,那種戀愛的感覺又找回來了,他從一開始默默地付出,直到某一次Hanna親自寫信回覆他,他知道,在Hanna身上因他而發生奇特的改變了。

第一幕兩人談的是肌膚之親的戀愛,第三幕就是Hanna收到錄音帶的時期,兩人談的是沒有見面的柏拉圖式戀愛,非常具有文藝氣息和憂鬱性格的Michael不意外地勝任「朗讀者」的角色,他把所有的經典再次重讀一遍給Hanna,就像是回到第一幕一樣。而得到獄方通知Hanna即將出獄的一天,Michael被通知要去與Hanna相見,終於不可避免的一天,那是久違的重逢,他卻表現得十分淡然,因為他幾乎只care一件事─問到她對於自己的犯行是否有悔改的態度時,Michael對於Hanna的回答感到遺憾,只聽她說出了自己因他的關係,已經「克服了心底最羞恥的秘密」。結果在出獄前,Hanna選擇了自己的結局,也留給了Michael「想要的答案。」

Michael後來前往美國去尋找當時受到迫害的猶太倖存者Ilana,就是這位Ilana在戰後寫下了回憶錄,使得Hanna等人受到了指控而入獄。Michael給了Ilana一個小錫罐,並第一次的透露了自己與Hanna的關係,他希望能幫助Hanna傳達心意給Ilana,如果能夠求得原諒是再好不過的事。Ilana留下了錫罐,將裡頭的錢還給Michael,而兩人當下達成共識,要將錢捐助在「世界協助文盲基金會」(特別是猶太裔),Michael覺得將這筆錢這麼用,應該會是Hanna的心願。(有眼尖的網友觀察仔細:Ilana家中的那幀照片,照片中有一道明顯的紅色摺痕,將照片中的人物分成了兩半,剛好半黑半白。)影片最後,Michael打破藩籬,帶女兒到Hanna的墳墓去,給女兒說起自己一生中最刻骨銘心的故事,這可能只能等到蓋棺論定之後才能說吧!

上天給了Michael一次讓Hanna能夠減輕罪行的機會,Michael卻在猶疑後選擇了讓Hanna承受生命之重,這個決定是否是一個錯誤?我想大部分的觀眾應該都和我一樣,認為是一個錯誤。Michael因為自己自以為的「不讓Hanna內心最深處的秘密曝光」,而選擇了隱匿了關鍵性證據,而默默地尊崇了Hanna的決定,而之後大費周章的「為愛朗讀」,不管怎麼看,這都是一個錯誤的決定。Michael如果當時夠清醒的話,不該讓Hanna蒙受她不應該承擔的罪行,只是他太過看中了Hanna內心的秘密,即「自卑」。他不想讓Hanna已經決定隱匿的「自卑」人盡皆知,於是用了大半時光錄音,去彌補他當時決定的代價,也造就了故事本身的淒美性。

其實電影中大量的說出了許多經典作品的某些句子,都很值得用心的觀眾去關注。最顯著的如荷馬史詩《奧德賽》(Odýsseia),讓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契訶夫的《帶小狗的女人》。
















2015年7月30日 星期四

猜火車(Trainspotting,1996)

片名:猜火車(Trainspotting)
年份:1996
《Trainspotting》的主角群
導演:Danny Boyle(丹尼‧鮑伊)
編劇:Irvine Welsh (厄文‧威爾許)、John Hodge(約翰‧霍奇)
主演:Ewan Mcgregor(伊旺‧麥奎格)、Ewen Bremner(艾文‧布萊納)、 Jonny Lee Miller (強尼‧李‧米勒)‧Kevin McKidd(凱文‧麥奇)‧Robert Carlyle(勞勃‧卡萊爾)、Kelly MacDonald (凱莉‧麥唐納)
片長:94min
IMDB:8.2(from 418,257 users)
Rottentomatos:89%(Fresh:67;Rotten:8)
評價:☆☆☆

短評:

有許多探討這部《Trainspotting》的影評,反映多半十分兩極,對於一部非主流電影來說,很正常;而我自己,是站在不太喜歡的那一面。同屬「黑色幽默」及「毒品」的電影,同期同質的我會更喜歡《黑色追緝令》(Pulp Fiction,1994)的無厘頭混合黑幫風格。《Trainspotting》是英國電影、《Pulp Fiction》是美國電影,風格還是有差別。然而相同的是,這兩部電影都造成轟動,尤其《Trainspotting》給英國電影界投下一枚震撼彈。

《Trainspotting》的原著是由蘇格蘭作家Irvine Welsh的作品,而片名就取決於書中的某一個篇章,講述無所事事的年輕人進行「浪費生命」的遊戲,規則很簡單:猜測下一班火車幾點幾分進站、要開到哪裡去。然而,電影《Trainspotting》跟火車幾乎無關,主要都在探討「毒品之於年輕人」的問題。有許多影評會針對「世代」去作討論,包含「X世代」和「Y世代」。不過就我自己的觀點來看,管你是哪個世代,會去吸毒的人就會去吸毒,會接受次文化的人就是會接受......,至於要去探討歸納研究什麼的,在某種程度上,就像是一種「貼標籤」的行為,換個詞來說:「社會分化」。

我相信編劇及導演希望能藉由電影去反映毒品荼毒年輕人的現象及其可怕之處,所以拍得算是鉅細靡遺。然而,鉅細靡遺的畫面看太多,會覺得有些不舒服。不過導演用了超現實的「幻覺」去凸顯毒品施打後的特殊狀況、包含在骯髒無比的馬桶裡尋找栓塞、施打毒品後全身軟綿綿地像是陷入流沙之中、毒癮發作後看見小嬰兒倒爬在天花板上的畫面、對於任何一點聲響都極度敏感等等,這些地方都刻畫得很好。而電影裡的配樂也成為不少夜店舞廳的神曲,而道地的蘇格蘭腔,也成為本片的特色之一。

利用施打海洛英(Heroin)來逃避現實,是主角Mark(Ewan Mcgregor飾演)等人所選擇的生活,他們會這麼做,有太多的可能,但是一旦走錯路,要回頭都很難。反社會的思想,不喜歡秩序、嚮往紊亂,愛好當下的快感,這是他們所選擇的人生。然而,超級自私,為了自己爽而不擇手段、偷拐搶騙、「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要錢沒有,爛命一條」的思維卻是不值得鼓勵的。Mark是五個混蛋裡,最為天賦異稟的一位,他雖然最後戒了毒,重新找到一個體面的行業,但隨著劇情的發展,可以肯定,他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壞蛋無誤。

我也想起了《養子不教誰之過》(Rebel Without a Cause,1955)這部老電影,而電影的原文名稱就很適合用在這本作的這些爛小孩中,造反哪需要什麼藉口呢?而電影的中文名稱也可以用在本作中,養子不教誰之過呢?當然是養育者之過啊!而本作中的養育者,僅演出的是Mark的父母,從他們的日常生活和教導兒子的態度來看,兒子會有今天如此悲慘的狀況,並不是什麼很奇怪的事。要不是這位Mark長的很帥,他渾身頹廢,除了帥和痞之外,哪一點能吸引到那位高中女生Diane(Kelly MacDonald 飾演)呢?

會拍這樣的電影造成的社會輿論是毀譽參半。如果往正面的方向去看待這部電影,或許可以作為年輕人的「反毒教材」,使年輕人多少知道毒品是多麼的恐怖,會造成多少的社會問題等等。的確,教育孩子有多種方法與教材運用,然而這都取決於教導者的喜好不是嗎?導演用寫實的手法去刻畫一群年輕人的墮落,或許吧!對於某些教育者來說,這會是較為震撼或深刻的教材。

電影可以呈現任何文化、思想以及行為,但是頹廢腐化、淫靡暴力的內容看多了會容易麻痺大腦,產生「又沒有關係」、「反正不會發生在我身上」、「又不會犯法」、「你有什麼資格管我」之類的念頭,其實在自由主義社會中,這些行為及念頭都沒有錯,然而,有的人腦袋裡已經習慣頹廢、更甚者嚮往墮落,他們用這樣的方式對社會主流發出無聲的抗議,去證明自己的存在,覺得自己很酷,大多非常地自我中心,卻覺得這樣子的自己反正沒有害到別人,所以也無所謂吧!而批判他們的人,他們大多會這樣想:「你根本就是偽善啊,還敢來批評我,其實你骨子裡也跟我一樣壞,只是沒向我們一樣主動表現出來」。


Ewan Mcgregor(左二)、Jonny Lee Miller(左一)



2015年7月29日 星期三

最後的騎士 (Last Kinghts,2015)

海報主打皆是Morgan Freeman和Clive Owen
片名:最後的騎士 (Last Kinghts)
年份:2015
導演:Kazuaki Kiriya
主演:Clive Owen (克萊夫.歐文)、Morgan Freeman (摩根‧佛里曼)、Aksel Hennie(艾賽爾‧漢寧)
片長:115min
IMDB:6.2(from 15,632 users)
Rottentomatos:16%(Fresh:4;Rotten:21)
評價:☆☆☆

短評:

本作台灣地區好像沒有上映,所以沒有片名沒有被翻譯,這裡直接用《最後的騎士》。這種英雄主義類型的電影對於台灣觀眾來說已經有些Cliche,不過更主要的原因應該是「韓美兼制」,根據開眼電影網的簡介,韓國演員安聖基和樸詩妍皆有出演,而本片注重場景、特效大於邏輯及劇情的部分,也是韓系電影的特質。

韓系電影另外讓我想到一部《末日列車》(Snowpiercer,2013),故事上同屬「奇幻架空」,並注重場景和特效的營造。比較起來,《Snowpiecer》是典型的反烏托邦作品,給我的印象是充滿血腥和暴力,但是平均影評給的分數很高;《Last Knights》則是「多民族架空王國」,有反叛元素而沒有反烏托邦元素,平均給的分數頗低。我認為會有這樣的差異多半還是新鮮度的關係,而新鮮度高的片子,有時觀眾喜好參半;但Cliche的片子,只要有雄厚的資本,基本上大家都會拍。

我自己認為《Last Knights》的優缺點很明顯,優點如下:
1.復仇型的武打爽片
2.奇幻精美的場景、華麗帥氣的服裝打造

而可以是優點也可以是缺點的部分:
1.多種族王國
2.全部人都說英語

缺點的部分:
1.老套的劇情,容易讓人看破
2.沒什麼精心的設定或橋段
3.缺乏女主角
4.選角及角色設定太過刻意

我對Morgan Freeman這位重量級演員的演技並沒什麼意見,只是覺得讓他當一位位高權重的領主這樣的設定並不是很討喜,算是很牽強地去演。因為在我們傳統的觀念裡,一位黑人是不可能領導白人的,而在本作中,黑人、白人、黃種人全部融合在一起,種族在本作的王國中完全沒有「階級性」和「歧視性」,這或許是為了營造「人權進步」來當作賣點。但是,這樣的設定又讓人覺得很奇怪,因為很明顯就是刻意找Morgan Freeman來當卡司並且一定要嵌入韓籍演員的影片,這種大雜燴的設定我並不是很喜歡。

「復仇」有一個很重要的元素:沉得住氣,而在本作中亦然。雖然男主角commander Raiden (Clive Owen 飾演)在被迫殺死lord Bartok(Morgan Freeman飾演)之後,一直處於放棄自己、墮落無盡的狀態,但是依然可以看出他是利用「苦肉計」去偽裝,以騙過監視他的那位韓籍將軍,最後達到「瞞天過海」之效。而被復仇的對象minister Gezza mott(Aksel Hennie飾演)也好好扮演著貪生怕死、排除異己的壞蛋角色。也就是說,本作的故事主軸就是上演英雄復仇、殺死壞蛋的無趣劇情。

而片名定為《Last Knights》也是頗為奇怪,感覺是因為想不出一個好的片名,所以用了這樣的名稱,這個「Last」我認為看完本作之後,也體會不到有什麼意義。而「騎士精神」(Chivalry)似乎是本作的核心價值,基於「道義」,這群被放逐的騎士決定發動叛亂,用復仇的方式去恢復主君的名譽。本作的劇情容易使我聯想到日本江戶時代的「赤穗浪士」,詳情可見wiki「元祿赤穗事件」條目。在這件事上,「騎士道」與「武士道」便沒什麼差別了。我想,片名定為《Chivalry》,中文譯成《勇騎英烈記》也不錯(雖然這片名有些老氣就是)。

或許這部韓美合作的電影有想打造史詩電影的野心,但是就原創性、精彩性和劇情性而言,都無法達到水準,但是在場景、服裝及武打的設計,我認為則是達到中上的水平。要製作這種古裝電影,首先投入高額成本是必須的,否則根本無法達到視覺上的美感。要如何去呈現一個兼具獨特劇情和場景設計作品,是必須去好好思考的;但是獨特劇情可遇不可求,場景設計更需要大筆的資金的挹注。總而言之,營造一部優秀的史詩電影,兩者必須兼美。

題外話是,武打場面中,像是「迴轉斬」,在本作中就出現了兩次;服裝設計部分,有全黑的軍團勁裝及精緻的武器,真的很酷,可以說,如要製作以中古騎士、城堡攻略相關的電玩遊戲,設計部分可以參考、沿用或是直接與本作合作,推出電玩遊戲,可以打造類似《上古卷軸》(The Elder Scrolls)或是《刺客教條》(Assassin's Creed)般RPG的架空世界,或以《騎馬與砍殺》(Mount & Blade)這種不帶奇幻元素但省略RPG的設計也不是不可以。

Raiden所率領的第七軍團,他們的服裝不像傳統的騎士,倒像是一群重裝僱傭兵,扮相倒是挺帥氣的。














2015年7月28日 星期二

盲(Blind,2014)

片名:盲(Blind)
海報以Ingrid全裸面對窗外的鏡頭為主打
年份:2014
導演:Eskil Vogt(艾斯基‧佛格)
編劇:Eskil Vogt(艾斯基‧佛格)
主演:Ellen Dorrit Petersen(艾倫‧多莉‧彼德森)、Henrik Rafaelsen(亨瑞克‧拉福森)、Vera Vitali(維拉‧維塔莉)
片長:96min
IMDB:7.1from 2,846 users)
Rottentomatos:100%(Fresh:25)
評價:☆☆☆☆

短評:

這部《Blind》是挪威電影,導演兼編劇是《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Oslo,31 august,2013)的Eskil Vogt(艾斯基‧佛格),由於並非主流商業電影,非線性的劇情也考驗著我觀影的能力。在寫這篇短評之前,先去爬蒐了其他部落客的文章,還好發現自己本來就理解了有8成左右,剩下2成應該是我的想像力和組織能力仍不夠豐富所致,幾位部落客分析得十分精彩,值得讚許。這裡我依然會提出自己的見解,後面也會附上覺得寫的不錯的連結。

首先,我認為「Blind」翻譯成「盲視」比「盲」要來的好(P.S.:盲視是大陸翻譯,反而這次的「盲」是台灣直譯)。「盲視」(Blindsight)是一種疾病的名稱,參考其醫學意義:「盲視是指某些人對視野中的某一塊區域視而不見的情況。 I型盲視的患者聲稱自己看不到任何東西,但是他們對這塊區域內物體的位置或者運動類型做出的判斷要遠遠高於隨機猜測。II型盲視不同,患者聲稱自己能夠感覺到的一些物體的運動信息,但是卻沒有視知覺。盲視是視皮層的某塊區域損傷造成的」、「大腦中的視覺信息處理需要經過一系列的步驟。初級視皮層的損傷會導致相應視野區域的視覺缺失。視野中視覺缺失的區域,又叫做盲點,根據損傷範圍的不同而不同,可以很小,也可以大到整個半側視野。」(引自wiki)

我認為,本作的女主角Ingrid(英格麗)即是具有「盲視」特性的盲人。Ingrid的想像力及為豐富,雖然全盲,依然可以透過「盲視」能力去感知她的丈夫Morten(莫滕)的行為。然而「看不見」依舊是個殘酷的事實,在電影中發生在Morten的一切行為,包含與Elin和Einar的互動都是Ingrid自己所幻想出來的。

她有時把自己投射在Elin身上,讓Elin代替自己去與Morten開心地互動交往,然而當Morten發現Elin似乎看不見了的時候,Elin回答自己被雪塊擊中頭部,眼睛才會逐漸失明,Elin也細說自己眼中有某一塊區域變黑或是燈忽然滅了這種狀況,這是視野出現了視覺缺失,出現了盲點的狀況,最後盲點不斷擴大,直到全盲。(似乎就是以Elin的遭遇暗喻Ingrid自己全盲的歷程);而Ingrid也把Morten的角色投射到Einar身上,讓他具有「宅男」在家中看A片打手槍及偷窺的癖好,這反映出Ingrid對Morten最卑微的期待─自己滿足性需求而不外遇。而雖然這一切都只是Ingrid的幻想,但她卻是她以「盲視」能力對Morten最真實的感知。

她筆下的Einar雖是個有性癖與偷窺癖好的宅男(多半會被認為是個反社會的人),卻時時希望能夠追上社會的腳步(從挪威無差別殺人事件可以看出來)人,反映出他的善良,並時常幫助全盲的Elin,更沒趁機占她便宜;另外,Elin雖是一位已經離婚的母親,但她仍具有對異性的需求與渴望,渴望找到下一段穩定的關係,然而Elin卻被Ingrid設定成「失明」的狀態,很巧的是要在遇見Morten之後,並且和Morten發生關係,並懷孕,並被Morten始亂終棄,最後在party的橋段與Ingrid本尊合而為一。

當Elin變成Ingrid的時候,真相大白,讓觀眾知道這一切都是Ingrid筆下的幻想世界,然而有幾見事情是真實的:Ingrid懷孕了,Morten並沒有出軌;Einar是良善面的Morten、Elin是Ingrid的外在幻想投射、幻想中的Morten相對於Einar是陰暗面的Morten。在party事件之後,Morten也終於讓Ingrid知道自己並非是像Ingrid所想的那樣不負責任及無情無義,所以在最後的片段裡,Elin懷孕體挺著大肚子和女兒向遠方朝手,那個對像本應該是Einar,影片卻沒有照出他的鏡頭,其實,那個招手、平時都會給與幫助的人就是Morten。Ingrid最終讓原本醜陋、無異性緣、具焦慮症的Einar消失在鏡頭之外,就是代表了她對Morten的改觀。

電影將Morten演的像是一位只想拋棄Ingrid、並喜歡亂搞男女關係的人,然而,我們最後了解到那是Ingrid自己小說筆下風流且不具責任感的Morten而不是真實的Morten,真實的Morten緊緊守護著盲妻,卻無法理解為何她總喜歡寫這類煽情、性愛的小說,小說中的人物彼此關係緊密相連,卻不能給予它一個美好的結局。我認為這是Ingrid希望以小說諷刺現實的殘酷,對於全盲的Ingrid的來說,心裡本來就很可能趨於黑暗,於是自然地寫出人類同時具備犯賤、善變及矛盾的多面性。

電影藉由Ingrid的幻想之旅,並仔細探討一位盲女的複雜心境,讓她極富想像力,用創造出的角色代替她的雙眼,去重新體驗這個現實的世界,還好,最後的結局走向正向的道路。總的來說,Engrid的「盲視」便是是用「想像」去看世界,而這樣的「想像」雖然虛幻但卻又很真實,虛幻之中也一定會有「盲點」,需要由「導盲犬」來輔助,而這隻導盲犬,便是Ingrid的小說幻想世界,非要大費周折地親身走完一遭,才有突破盲點的可能。

Elin和Morten的一夜情橋段,從Elin的眼神之中透露著對這段關係的不確定與迷茫



部落連結:

Mr.闕小豪:《盲》看不見的
威力說電影:《盲》(Blind) | 看清的,不一定真實
Cari張婉兒:【2014台北電影節】盲 (Blind)
無碼客:你該多點幽默感:《盲》(Blind,2014)
香功堂:台北電影節《盲》:想像的救贖。
Caffeine.GN:《盲Blind》:封閉的是你的眼,還是你的心?














2015年7月27日 星期一

驅魔(The Exorcism of Emlily Rose,2005)

《The Exorcism of Emily Rose》海報
片名:驅魔(The Exorcism of Emlily Rose)
年份:2005
導演:史考特瑞德森(Scott Derrickson)
主演:Laura Linney(蘿拉‧琳妮)、Tom Wilkinson、Campbell Scott 、Jennifer Carpenter
片長:119 min
IMDB:6.7(from 86,930 users)
Rottentomatos:45%(Fresh:69;Rotten:86)
評價:☆☆☆☆☆

短評:

以驅魔為題材的電影,很少看到與法庭結合的,而這部〈The Exorcism of Emily Rose〉卻是一部滿成功的例子。影片開頭有告知這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根據網友提供的資料顯示,原來的案例是德國巴伐利亞地區的一位少女,案情基本上相似。以我自己看過驅魔電影的經驗來說,2000年版本的《大法師》(The Exorcist)和2013年的《厲陰宅》(The Conjuring)加上這部2005年的《驅魔》都是不錯、讓人頗具印象的佳片。而本作之中表現中邪者Emily肢體扭曲僵硬片段與臉部猙獰的持續良久的演員Jennifer Carpenter,算是十分犧牲,但也看得出「肢僵」向《大法師》致敬、「臉部猙獰」影響了《厲陰宅》。

我認為喜愛觀賞法庭片的觀眾,這部《驅魔》是不可錯過的好電影,然而前提是要抵抗的了驚悚的片段(本作中不乏令人毛骨悚然的場景,但並非噁心或血腥)。身為被告辯護律師的女主角由Laura Linney飾演,替Tom Wikison飾演的神父辯護,立場為「宗教與超自然」她將女強人律師的角色發揮地淋漓盡至,而在角色設定中為懷疑論者,意味著對神鬼存在的懷疑,在幾次開庭的過程中,讓她對於超自然事件更為熟悉,但依然保持懷疑;原告委任律師則是由Campbell演出,立場則是「科學與醫學」,而律師本身雖為基督徒,卻視驅魔等行為為異端,主張神父的驅魔行為間接導致了Emily Rose的死亡。

開庭時,當雙方開始說明案子的細節,即由證人去回憶時,正巧把驅魔時的場景帶出來,之後又回到法庭中;然後休庭,尋找新的證人及證據,接著開庭,一部部抽絲剝繭,讓案件越來越明朗化。影片中有提到,「事實」只會有一個,但這個案子確存在著很多的「可能性」。故雙方律師再向陪審團強調自己的觀點時,各執己見,分別站在「事實」和「可能性」的立場極力去說服陪審團。然而,審判過程十分精采的激辯,雙方證人都各有論據,不分千秋。法官十分明理,陪審團也具有良心,使審判結果達成雙贏的局面,也讓民眾對於宗教更加產生興趣。

故事中附在Emily身上的六個惡魔的名稱分別是:Cain(該隱)Nero(尼祿)Judas(猶大)Legion(羅馬軍隊)Belial(彼列)Lucifer(路西法),分別代表著不同的罪孽,來頭也都不小,都是窮兇極惡的壞蛋。然而影片中也揭示了「人類不該妄言上帝已死」,因為上帝會用「惡魔」向世人展現自己的能力,這是個很有意思的觀點,而聖經應該也有類似的說法。不過依據本片的邏輯來看,Emliy在驅魔失敗後,與上帝溝通過,在這樣的基礎下,Emily Rose這個角色也成為了「聖人」,因為在她身上體現了「神蹟」,她的被附魔,便是神(耶和華或是耶穌)的大能與旨意。在基督宗教學之中,這也一直是一個被研究及討論的例子。




2015年7月24日 星期五

愛的邊緣(the edge of love,2008)

片名:愛的邊緣(the edge of love)
古裝扮相算是用心之處
年份:2008
導演:約翰‧瑪耶巴厘(John Maybury)
主演:綺拉奈特莉(Keira Knightley)、席安娜米勒(Sienna Miller)、席尼莫菲(Cillian Murphy)
片長:110 min
IMDB:6.3(from 12,548 users)
Rottentomatos:35%(Fresh:20;Rotten:37)
評價:☆☆

短評:

本片是傳記式電影,主角是一位出生於威爾斯的詩人Dylan Thomas,在英國文學界來說有相當的地位,也找了一個和本尊很像的演員來飾演(沒什麼知名度的演員)。但是,說實在真的不怎麼好看,片長110分鐘,沒什麼高潮迭起的劇情,極度平庸的電影。導演雖然找了Keira Knightley和Sienna Miller兩位美女來扛大樑,不僅讓Keira Knightley在片中獻唱、Sienna Miller表演側翻,但,劇情編排是真的很無趣,沒有重點也沒有暴點,甚至還收錄了戰場血腥的畫面,在本作中以羅曼史為基調的色彩中,是個突兀的存在。

然而,電影中引用了許多Dylan Thomas所創作的詩句,那些詩句是真的很優美,不過一般民眾不會有太多共鳴,換句話說,「曲高和寡」。我認為導演的拍攝手法是個大問題。有許多傳記電影拍的很好,多偏向大眾且賣座的電影,甚至能引起風潮。而這部《The edge of love》電影名稱就偏向小眾,不用作者本名來命名,一整個把Dylan Thomas的角色定位的很奇怪,讓人看盡他的缺點,覺得這位詩人只會寫詩,其他事情一概無能,包括自私、小白臉、逃兵、嫉妒、好色等等。當然一位典型的詩人可以擁有這些特質無妨,但是影片拍得實在有些不倫不類,我真的覺得不好看,無奈只能給兩星。

電影宣傳海報上幾乎只出現兩位女主角,相對於來說,兩位男主角似乎就顯得不太重要,只能尊重導演和編劇的選擇。這兩個女人之中,飾演Dylan妻子Caitlin的Sienna Miller是我比較喜歡的一位演員,她雖然不是那像Keira Knightley有那種古典美,但是在戲中可以表現地十分風情萬種,對頹喪失落的戲份也有不錯的詮釋。不過,以電影生涯來說,她演出的戲雖多,卻沒有什麼特別傑出的作品。昨天寫的那篇《雙面任務》(layer cake,2005),她就飾演一個很瞎的角色;而在《美國狙擊手》(American Sniper,2015)中,飾演狙擊手的妻子,坦白說也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倒是在本作之中,戲份吃重,有留下記憶點。

片中飾演Vera的Kiera Knightley,我認為吸引人的部分就是她軟而有力的英國腔,真的是很不錯,其餘戲份就有點「花瓶」了,而Vera是一個喜歡上有婦之夫的女人,這常常是一個悲劇行為,但她運氣很好,遇到了包容力很強的Caitlin,沒有互相較勁的場面,使得劇情整體十分平順啊(也可以說是沒什麼激情)!和其他Kiera主演的電影來看,這部絕對是遜色許多,同為傳記電影的《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2014),Kiera飾演一位天賦異秉的女數學家,其戲份雖沒有這部來的多,卻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飾演Vera的老公William,上戰場打仗的Cillian Murphy則是一個陰沉憂鬱的小生,他詮釋一位擁有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創傷性心理壓力症候群)的上校,退伍後的失落感加上「戴綠帽」的巷議讓他暴發出那種無力焦慮又憤恨的功擊行為,心境的詮釋還不錯,勉強算是本作的暴點吧。

探討傳記電影本身,Dylan Thomas享盡齊人之福,兩位女人也對他幾乎不離不棄,只能說這位詩人相當相當有魅力。觀眾多半希望傳記電影能原汁原味去呈現,又期待電影能帶來暴點和刺激,然而,赤裸裸地去批判Dylan的這種無趣又無能的生活似乎有些不公平,他要怎麼過他的生活是他的自由,最後也不過就活了短短39歲,身後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那便是他存在的證明。私生活被本作放大檢視,我會覺得,無論他的作品再好,卻留給我一個爛人的印象。也就是這樣,我實在不知道導演和編劇到底是以什麼心態來拍攝Dylan Thomas和他的女人的,到底最終是要演繹詩人的羅曼史,還是僅僅要諷刺詩人的生活呢?。

Vera和Caitlin的友誼是本片裡比較值得探討的地方




2015年7月23日 星期四

雙面任務(Layer cake,2005)

片名:雙面任務(Layer cake)
黑幫老大Eddie的名言,其中包含片名"Layer Cake"。
年份:2005
導演:馬修‧范恩(Matthew Vaughn)
主演:丹尼爾‧克雷格(Daniel Craig)
片長:105 min
IMDB:7.4(from 122,890 users)
Rottentomatos:81%(Fresh:109;Rotten:26)
評價:☆☆☆

短評:

看到這部電影在IMDB還有爛番茄評價有這麼高,第一個念頭是覺得奇怪

先講這部電影我所看到的優點:讓人印象深刻的剪接。《Layer cake》運用了許多類似場景卻以特效轉換的剪接,可以肯定是十分優秀、新穎及傑出的。從片頭Daniel Craig自己以旁白方式讀出劇情,走過一片裝滿寫上「fuck」商品的場景,轉換到一家賣場;或是在吃飯、製毒、梳洗、嗑藥之類的鏡頭都有使用這種效果,這種「群集」式的出現,便會成為一步電影的特色。結尾的部分,有一部份的觀眾覺得很有趣或是很有意義,但我個人覺得很無聊,而且沒什麼意義,也猜得到。

而缺點在於:太過複雜及多樣化的角色,而且許多人物出場之後,卻沒什麼鏡頭,完全沒有重要性,片中雖然有解說人物關係:比方說一開始就介紹了Gene是誰、Morty又是誰等等(直到最後也沒有說主角的名字,官方名稱就是XXXX,所以以下就稱Daniel),卻難以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只知道都是一些壞蛋,而且這些壞蛋做壞事還表現得像是要拯救地球一樣。女人在本片絕非重點,不知道為何編劇不寫一個像樣的女性角色,像是《Layer cake》裡的女角設定大概是屬一屬二的蝦。影片整體呈現拍出了毒梟之間的黑吃黑,但並沒什麼血腥殘忍的鏡頭,槍殺、斬首、裸露等等鏡頭也都順水帶過而已,這些部分倒是沒有壓過劇情原本的風彩。

另外兩個缺點是影片欲呈現的重點凌亂、主角的定位也很奇怪,影片希望呈現毒梟的各個面向,但是這種做法只會讓電影看起來有種粗糙的感覺。而主角定位方面,Daniel Craig從頭到尾演起來活像是個窩囊角色,片中特別提到他很聰明,但是演得卻很愚笨。如果是《Godfather》中年輕的麥可‧柯里昂或是《Scarface》裡煞氣的Tony,都是黑幫角色詮釋得很好的例子。(雖然正巧舉的這兩個例子,都是由艾爾‧帕西諾(Al Pacino)主演的)。不過Daniel後來就被抓去當007了,最新一部《Spectre》也即將要上映了,只能說他後來要Man得多了。

電影名稱在片尾黑幫老大Eddie Temple向Daniel Craig講道理的時候才說出來,其實事先大概也猜得到。「Layer cake」(千層蛋糕)本身就是一個對於黑社會永無止盡醜陋貪婪的譬喻,只能說,編劇為了要讓電影有個特別的名稱,費心的寫出這樣一段話,也真是用心良苦了。而中文翻譯《雙面任務》也很缺乏水準,只能說譯者受到太過沒有中點的劇情影響,才會取這種片名吧!個人認為直譯《千層糕》都要來的好一點,起碼尊重編者,更不失原味。最後,我回去想想,為何爛番茄新鮮度高,可能是因為觀眾已經對英雄主義式的電影覺得乏味,因此像是Daniel這樣的一個半吊子角色的定位,給人一定程度的新鮮感吧!

★對了,有個疑問,電影海報上設計的"4"(A)和"倒3"(E)代表什麼含義?印象中《Seven》這部電影也把v換成"7",但很明顯指的是「七宗罪」,然而在《Layer cake》裡是什麼意涵,這我一時還想不出來。

這一篇寫得似乎是推崇本片的文章,這裡轉錄了一下:
http://pop-break.com/2011/11/30/lost-picture-show-layer-cake/
作者提到了最讓他難忘的鏡頭是Daniel和殺手Dragan的第一次手機通聯的對話,那裡的確是一個笑點,也是一個不錯的話術。(本片之中有不少話術、黑技巧等,也許會教壞觀眾,但是美國電影為了原汁原味呈現,時常這樣子做),我個人對於本片倒是沒有留下什麼特別印象深刻的地方,真的要說的話,就是很蝦的與誘人女角準備開房間的橋段,倒是用很幽默輕鬆的方式去帶過......


2015年7月22日 星期三

命運交錯(Changing Lanes,2002)

片名:命運交錯(Changing Lanes)
年份:2002
導演:羅傑‧米契爾(Roger Michell)
主演:班‧艾佛列克(Ben Affleck)、山繆‧傑克森(Samuel L. Jackson)
片長:98 min
IMDB:6.5(from 54,001 users)
Rottentomatos:77%(Fresh:116;Rotten:35)
評價:☆☆☆☆☆

短評:

這部片一開始的導向,感覺有種負向「蝴蝶效應」的感覺,不過看到結尾的時候,又「峰迴路轉」,電影思維導向正向,給了一個好的結局。看得出編劇的用心,但也有些刻意,有些觀眾也許不喜歡這麼刻意的手法,但是我個人覺得還不錯。

以下有雷:

故事圍繞在Gavin Banek(班‧艾佛列克飾演)和Doyle Glpson(山繆‧傑克森飾演)兩人身上,他們在某一個繁忙的早晨,雙方在趕往法庭的路上出了小車禍,Doyle的車暫時故障了,而身為律師的Gavin卻拋下他不管,逕自跑離了事故現場,孰不知他落下了關鍵文件,法官認為他今日若找不回那份文件,恐怕會面臨坐牢的風險。

知道大勢不妙的Gavin在離開法庭後,幸運地遇見了因為遲到而失去小孩探視權的Doyle,他向Doyle求救想知道他是否撿到那份文件,然而Gavin先前拋下Doyle的舉動,讓Doyle十分不滿,加上探視權的失去,更是一頭怪罪到Gavin上,於是頭也不回的逕自離去。之後,Gavin居然開始了一連串失控的報復行動,他用盡非法卑劣的手段,希望Doyle能夠屈服,並把文件安然無恙的交出來,然而,Doyle也不是省油的燈,也以牙還牙,設局讓Gavin出意外,讓他的車也在公路上拋錨。

當Gavin向其合夥人中岳父坦承他因為遺失了關鍵文件之事時,岳父居然請他偽造一份,包含Gavin的妻子也同意其父親的作法,希望讓這件訴訟案件能夠勝出。然而,在今日做盡壞事的Gavin居然遲遲不願意答應這項陰險的偽造計畫,他依然把希望放在Doyle身上,希望還是能讓「真的」文件上呈法庭。然而,Gavin做的最後一件錯事就是把Doyle的家庭關係弄得更為破碎,但當他目睹Doyle孩子們的失望和悲傷後,下定決心彌補自己今日的過錯。

最後,真正的文件雖然讓Doyle送回來了,Gavin的岳父卻已經上繳偽造的文件,法庭也等於收到原本該有的證據。但是,今日這兩人用盡全力傷害了彼此,結果卻似乎回到了原點,好像粉飾太平、等於一切都沒有發生一樣。這時的情況是:Doyle失去了家庭、Gavin幾乎丟了工作。還好良心戰勝了墮落,Gavin親自登門和Doyle的老婆解釋清楚,讓誤會冰釋、Doyle的家庭狀況回歸正軌,而自己打算把真正的文件上繳,讓法官斷決,並藉此保全自己的工作地位。

關於Doyle,他本來是一個酗酒者,也因為這一點,他的妻子和他離異,並帶走了小孩。但是Doyle經過懺悔,決心戒酒,在電影中的這一天更沒喝酒。他找了一位在分享會上認識的一位朋友談了今日的窘境,甚至表明了「就是因為今天沒喝酒,腦袋清楚,才會發生那麼多不好的事。」,但是朋友堅定地告訴他沒有喝酒才是對的,卻無法導正Doyle的自我迷惑。對於Doyle,沒喝酒應該是善的開始,卻好像是造化弄人。

我認為編劇能安排出這樣一個有意思的故事,值得鼓勵。以惡的起頭,卻重下善的果,過程是人的懺悔及自省,解藥則是「亡羊補牢」。而人生中不乏會有許多這樣的故事,只是等待劇本被寫出而已。也有許多人對於一些小事件下了錯誤的決定,而最怕的是害人,展現出人性邪惡的一面,而人性嘛!同樣有其善的一面,Gavin和Doyle是很好的例子。






2015年7月21日 星期二

靈魂的重量(21 grams,2003)

片名:靈魂的重量(21 grams)
年份:2003
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Alejandro Gonzalez Inarritu)
主演:西恩潘(Sean Penn)、娜歐蜜懷茲(Naomi Watts)、夏綠蒂‧甘絲柏格(Charlotte Gainsbourg)、班尼西歐岱托羅(Benicio Del Toro)
片長:124 min
IMDB:7.7(from 174,716 users)
Rottentomatos:80%(Fresh:143;Rotten:35)
評價:☆☆☆☆

短評:

看到這位導演,大概會想起前不久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鳥人》吧!沒錯,這位Alejandro墨西哥大叔就是個鬼才導演,他在好萊塢導演的片子不多,但卻很有份量,又多十分特別(《Birdman》夠特別的了吧:D)。而這部《21 grams》的編劇其實在電影開始不久後,大概可以猜得出劇情的梗概,沒有神麼複雜性,只是Alejandro在電影裡用割裂式的手法來作影片剪接,使得劇情時序錯雜,我和某些觀者一樣,認為這種「蒙太奇再現」的手法是可以省去的。

《21 grams》光看電影名稱,就知道有人會死去。它以三個家庭為主線,由於命運的安排,讓三個家庭發生了巨變,而女主角Christina Peck可以說是面對殘酷命運的倖存者,Naomi Watts將一位母親的反應詮釋的很棒,在聽聞噩耗那一刻,一般的觀眾應該都會流淚吧!男主角則是Mr.River先生(Sean Penn飾演),由其太太Mary(Charlotte Gainsbourg飾演)口中得知,他是一位因為心臟問題即將死去(dieing)的人,然而,一件突如其來的器捐消息救了Mr.River一命,手術後,Mr.River似乎也變了另一個人......

Christina的家人因為意外死去了,而闖禍的人是誰呢?是第三個家庭的主人翁Jack Jordan先生(Benicio Del Toro飾演),他犯了一件現在社會新聞常會出現的事情─「撞死人」,也由於這種事情三不五時就會發生(多半為酒駕者),使我們對於家屬失去至親的悲痛似乎沒有那樣的深刻了。然而這部《21 grams》呈現了最真實的那一段經歷給我們看,讓人好好的去反省,隨時注意以免釀成遺憾。

面對至親之死、換心之緣與釀錯之罪,Christina、Mr.River、Mr.Jordan分別用不同的方式去面對人生,其中主動的關鍵人物是Mr.River,他的心情是很矛盾的,然而,基於「良心譴責」和醫生告知新的心臟也無法為他的生命延長很久之後,他知道必須去做一些很特別的事,就是找到捐贈者的家屬,也就是看看是否能為遺孤Christina作些什麼。然而,人生總是充滿意外,Mr.River愛上了Christina,甩掉了很愛她的妻子Mary,最後作出了想為Christina殺掉Mr.Jordan的決定,雖然他最後作了是一個更特別的決定......。

這部《21 grams》以字面上的含意是說,人死去後,身上會瞬間少去21克的重量,那便是「靈魂的重量」。然而,就電影想傳達的意念來說,我認為,這個重量將會轉移到事件關係人身上,重量則因角色而異,也因此,整部電影給人的感覺是十分悲傷而沉重的。也有些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句話呼應,21克非常的「輕」,但它則會輕到讓人無法呼吸、不知該如何面對未來......

娜歐蜜懷茲的情感詮釋很優秀




2015年7月20日 星期一

惡夜追緝令(In the heat of the night,1967)

片名:《惡夜追緝令》(In the heat of the night)
年份:1967
導演:諾曼‧傑威森(Norman Jewison)
主演:薛尼‧鮑迪(Sidney Poitier)、洛‧史泰格(Rod Steiger)
片長:109 min
Rottentomatos:95%(Fresh:37;Rotten:2)
IMDB:8.0 (from 44,842 users)
獲獎:第40屆奧斯卡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Rod Steiger)、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輯、最佳音效
評價:☆☆☆☆☆

短評:

這是一部經典的黑色推理片,如果以日本推理的派別來分應當屬於本格推理,推理的案件本身並不驚悚,驚悚的部分在於種族歧視。按照字面翻譯為《炎熱的夜晚》、義譯來看則可為《惡夜追緝令》、《月黑風高殺人夜》。

事件發生於1960年代密西西比州,屬於南方州,為白人至上主義盛行地區。一日夜晚,來自賓夕法尼亞州,屬於北方州的高等刑事警官Virgil‧Tibbs(維吉爾,古羅馬詩人的名字)正巧路過此地。巧的是當晚正好發生一件不明殺人案,身為黑人的他坐在火車站的長椅上讀報,然而,當地警察來巡察時,立即將他當作是殺人嫌犯。

Virgil鎮定地向警長Gillespie表明自己的身分,並出視自己的證件。他的刑案專業知識,不得不讓Gillespie倚靠他的才能來破案,盡管他極度厭惡這個穿著西裝的黑人。電影之中,所有白種男人,包括警察、地痞流氓、嫌疑犯等人全部都惡性歧視男主角Virgil,甚至欲至其於死地,這種行為讓人觀之為之憤慨,畢竟這已經是1960年代,密西西比的州俗依然如此不堪。

Virgil的觀察入微、明查暗訪,這個謀殺案迅速又乾淨的破解了,然而,若根據庸才警長Gillespie的「調查」,有3個無辜的人可能會被定下死罪,在完全沒有足夠的證據和主觀的臆定之下,這種誇張的「刑警式判決」,不禁讓人想起以前的世界是有多少替死鬼及冤獄

隨著Virgil一步又一步的讓案情明朗化,Gillespie的態度很快地再轉變,最後要送Virgil上火車時,還主動替其提行李,這便是電影希望傳達給人們的良善意義,即化解歧視、與非白皮膚種族和睦共存等等。在現在的電影或電視劇中,黑人常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很多甚至位居高官、享有高權力。飾演Virgil的Sidney Poitier為黑人拿下了第一個奧斯卡最佳影帝,是1963年的《原野百合花》(Lilies of the Field),也是美國黑人人權的指標之一。這種情況,還包括廣為人知的現任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

〈In the heat of the night〉這首曲目由作曲家昆西‧瓊斯(Quincy Jones II)所作,由雷‧查爾斯(Ray Charles)所演唱。Ray渾厚又富有爵士性的嗓音與本片的背景相輔相成,讓人難以忘懷。最佳剪輯部分,欲找來一看者,請注意片頭(即Ray開時演唱In the heat of the night的時候)及片尾的剪輯,以當時的技術水準來說,算是上乘的。我看的是應該是原版(接近120分鐘),而我推測當時台灣的版本剪掉了不少鏡頭,讓影片片長大約在90~100分鐘左右。

順便一提,本年度有許多好片,包括《邦妮和克萊德》、《畢業生》、《鐵窗喋血》、《猜猜誰來吃晚餐》等等。



2015年7月9日 星期四

太陽浩劫(Sunshine,2007)

片名:太陽浩劫(Sunshine)
年份:2007
導演:Danny Boyle(丹尼‧鮑伊)
演員:Chris Evans(克里斯‧伊凡)、Cillian Murphy (席尼‧墨菲)、Hiroyuki Sanada(真田廣之)、Michelle Yeoh(楊紫瓊)
片長:107 min
IMDB:7.3(from 173,067 users)
Rottentomatos:76%(Fresh:124;Rotten:40)
評價:☆☆☆☆☆

短評:

《Sunshine》是一部值得好好思考的科幻之作,編劇以「瀕死的太陽」為時空背景,指出當人類失去太陽的同時,也是地球即將滅亡之刻。再以「人類拯救人類」為目標,製造出一顆欲讓太陽再度爆炸以新生的高爆彈,並啟動太空任務,攜帶炸彈接近瀕死太陽,最後將其投入其之中,讓其復活,使地球重獲陽光。而這個炸彈的製作已然耗盡地球上的核能原料,在此之前,拯救任務已經失敗過一次,因此,這一次只許成功,不許失敗。這樣的設定也為劇情帶來的不少精彩可期的地方。

電影場景全權以太空為主,一艘巨大又奇形怪狀的太空艦艇、十支手指頭可以數出來的組員,讓看過《異形》(Alien,1979)的人會想起那艘「賽巴斯托波爾」號。在《Sunshine》裡,這艘太空艦艇,同時也是人空智慧的"Icarus"(伊卡洛斯),命名來自希臘神話中的「墜落天使」。神話裡伊卡洛斯飛得太高,翅膀被太陽熔毀而墜入海中,電影以Icarus替太空船命名,透露出他們的悲慘結局,即「熔毀」與「折翼」。這個人工智慧也讓我想起經典老片《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1968)年的那部哈兒(HAL 9000)。

看完第一遍《Sunshine》之後,會有想再看一次的感覺,會想把整個劇情再了解一次。整個去了解這個拯救人類任務的始末。電影並沒有典型的美國英雄主義,《Sunshine》是英國電影,物理學家Capa之所以成為男主角,在於只有他擁有「投彈」的技術,由於任務必須完成,他就必須活著撐到任務達成為止。在本作中,反而是以「犧牲」為本質,「一己之牲,拯救萬人」幾乎是太空組員們的核心價值,但依然可以在劇情的演進中,看到人們「自私」的本性。

《Sunshine》能成為一部好看的電影,很重要的元素在於「危難不斷出現,組員不斷犧牲」。這都會讓觀眾很想知道接下來的任務要如何去完成,喜歡跟著冒險的觀眾,在看電影時,彷彿身歷其境。而本作中並沒有那種為了戲劇效果而不合常理的橋段,除了那位大反派「追跡者」(Tracker)的設定不太合理讓我有些意見外,其餘組員的行動及犯錯都在常理之內。不過,我可以了解編劇和導演想用「追跡者的獵殺」來增加電影的恐懼成分,那也是一個典型的、希望可以更加賣作的常用科幻電影元素。不過這位Tracker的理念及思想並沒有對錯,只是立場不同,但他的行為太過瘋狂,毀滅性的性格最終導致悲劇。總的來說,本片值得科幻迷好好觀賞。




2015年6月15日 星期一

我倆沒有明天(Bonnie and Clyde,1967)

片名:我倆沒有明天(Bonnie and Clyde)
年分:1967
導演:亞瑟‧潘(Arthur Penn)
主演:華倫‧比提(Warren Beatty)、費‧唐娜薇(Faye Dunaway)、金‧哈克曼(Gene Hackman)
獎項:第4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艾絲提‧帕遜絲(Estelle Parsons)、另入圍其他9獎項
片長:111 min
Rottentomatos:90%(Fresh:45,Rotten:5)
IMDB:7.9 (from 73,593 users  )
AFI百年百大電影:Rank:42
頭戴Beret Hat的Faye Dunaway和戴著Panama Hat的Warren Beatty
評價:☆☆☆☆☆
短評:

我們所熟知的「鴛鴦大盜」西洋版,就是紀念這兩位在1930年代、橫行美國中西部的Bonnie and Clyde,一般稱為「邦妮和克萊德」。他們的事蹟除了在這部電影裡表現得活靈活現之外,可以在wiki裡看到對於他們短暫卻精彩的一生的介紹,也可以看到他們倆的合影;而在電影之中,Bonnie時常戴著一頂貝雷帽(Beret),擺出女漢子霸氣的姿勢、克萊德喜歡戴巴拿馬帽(Panama Hat),並且時時表現出自己的瀟灑不羈。

另外,我們可以發現在那個年代只要你擁有手槍、加上不怕死的蠻與勇,搶銀行似乎不是件難事。Clyde的槍法實在是很準,他在當大盜的歲月裡用手槍打死了九個人,在電影之中,他常以鋁罐為靶練習,並且指導從未使用過手槍的Bonnie射擊,在日後Bonnie勇敢地與警方搏火這點來看,她的骨子裡充滿著對殺戮的激情。兩人亡命天涯的技術十分高強,但好的運氣總是會用光,兩人被友伴C.W.Moss的父親暗算,亂槍死於州警的埋伏下,死狀悽慘、千瘡百孔。

Clyde與胞兄Buck(Gene Hackman飾演)兩個人也擁有一段幼稚卻熱血的親情,他們一起為非作歹、歡暢作樂的情景,反映了美國在30年代時的德州一帶的社會境況。不過比較起從小就為非作歹的Barrow兄弟(Clyde and Buck),更值得探討的是女主角Bonnie,Bonnie出身在一個不差的家庭,從小成績優異,但是卻覺得這樣的生活平淡枯燥,因此在一次陰錯陽差下結識了具有男子氣概、追逐冒險精神的大盜Clyde,也因為兩人的年紀相仿(Clyde大Bonnie兩歲),Bonnie很快就下定決心與Clyde私奔,去勇闖天下。Bonnie的人格特質裡注定會愛上「壞男人」,而與Clyde的相遇,也注定是個悲劇。

本作的女配角是Buck的妻子,就是整部電影裡沒有任何貢獻、只會大吼大叫的Blanche,她精湛的演技讓她拿下了當年度的奧斯卡女配角。Blanche身為一個牧師的女兒,卻表現出了典型的「嫁雞隨雞」的命運,在整部戲的的可悲程度破表,其不願離開Buck的表現,也可以看出她非常的愛他的丈夫,縱使她知道與這種亡命之徒的生活,在不久的未來就會因為Buck或是自己被擊斃(或逮捕)而結束。

這部《Bonnie and Clyde》可以說是一部道地地紀實劇(除了C.W.Moss是以W.D.Jones改編之外),由風流倜儻的Warren Beatty和扮相極為時髦的Faye Donaway來擔綱,他們的演出造成了不小的轟動,也成為了電影史上的經典組合。而《Bonnie and Clyde》本來就是現成的傳奇故事,正好缺乏詮釋的版本,電影的出現再製了傳奇的風采,其風采就算到了原電影上映50多年後的今日,除藍光還原再現之外,同一題材也不斷的被翻拍成電影及電視劇。最後想補充一點:Bonnie和Clyde這樣揮霍生命的激情表現,讓我想起了「Manifest Destiny」(美國天命論)所造就的西部開拓史,他們具有典型的美國開拓者、征服者的本性,但他們卻生錯時代,要是早生個100年,在其驍勇與機智之下,或許會成為偉人也說不定。

激情熱血的電影宣傳海報




2015年4月2日 星期四

羊男的迷宮(Pan's Labyrinth,2006)

片名:羊男的迷宮(Pan's Labyrinth)
年份:2006
導演:吉勒摩戴托羅(Guillermo del Toro)
主演:瑪莉貝爾‧維杜(Maribel Verdu)、伊凡娜‧巴吉羅(Ivana Baquero)
Rottentomatos:95%
IMDB:8.3
獎項:第79屆奧斯卡最佳攝影、最佳化妝、最佳藝術指導三個獎項。
評價:☆☆☆☆☆ 
短評:
本片題材有讓我想到2010年的電影《真實的勇氣》(True Grit),女主角同樣為一位勇敢的小女孩;也能從奧斯卡獎得獎項目知道,這算是一部十分重視在畫面呈現的影片。總的來說,這樣結合希臘神話與近代歷史戰爭的題材的確很新鮮,在視覺上也運用許多十分新奇有趣、驚悚的素材,算是值得一看的佳片。(結局也是有差點掉淚的跡象)

影片中的上尉、羊男、食人怪物在外貌及行為上或多或少帶有驚悚恐怖成分,可能會給年紀較小、心智較未成熟的孩子帶來惡夢,因此不太適合小朋友觀賞,這點必須說明一下。

導演吉勒摩是墨西哥裔,專門執導奇幻驚悚片,早期的《地獄怪客》(Hellboy)系列、近期包含《哈比人》(The Hobbit)系列及機器人大戰外星怪物的科幻電影《環台平洋》(Pacific Rim)也都是熱賣的奇幻之作,喜歡看此類電影的朋友們,可以多多注意這位墨國導演執導電影的消息。

(2015/3/1)





愛情,不用翻譯(Lost in Translation,2003)

片名:《愛情,不用翻譯》(陸譯《迷失東京》,Lost in Translation)
年份:2003
導演:蘇菲亞‧柯波拉(Sofia Coppola)
主演:史嘉蕾‧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比爾‧墨瑞(Bill Murray)
獲獎: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
Rottentomatos:95%(fresh:211,rotten:11)
IMDB:7.8(from 285,766users)
評價:☆☆☆☆
短評:
導演蘇菲亞‧柯波拉是拍攝《教父三部曲》(The Godfather)的名導法蘭西斯‧柯波拉(Francis Coppola)之女,而這部《愛情‧不用翻譯》可以說是蘇菲亞‧柯波拉的代表作品,電影本身浪漫慵懶的節奏結合拍攝地點日本濃厚的風土民情,讓整部電影凸顯出十分新鮮的感覺,電影寫出兩位來自西方的異鄉人譜出一段短暫而不可能會成功的異地之戀,省去了激情的片段,只用輕觸、輕吻就能帶出鮮活的愛情,這是電影表達成功之處。

我特別注意了電影中的某些長鏡頭與遠景拍攝,將日本都市之擁擠步調、古都之靜態美都表現得淋漓盡致。而史嘉蕾的特出外表也是電影中十分吸睛的指標,包含她弓著腿坐在摩天飯店房間裡的玻璃旁、在銀座獨自遊走並且回眸一望等等的鏡頭,都是很不錯的呈現。我也注意到本片的台詞算是極為稀少,或許周遭充斥著聽不懂的日語世界裡,「眉目傳情」就是最好的表達方式吧!

另外,我想若有看過這部《愛情‧不用翻譯》的朋友,片中當男主角比爾‧墨瑞在旅館走道抱起史嘉蕾走了一小段的鏡頭,在今年的《格雷的五十道陰影》(Fifty Shades of Grey)也出現了十分類同的畫面,無論是否抄襲,的確會讓人有些印象。

男主角比爾墨瑞飾演的鮑勃這個角色,讓我想起04年的電影《航站情緣》(The Terminal)中的由湯姆漢克(Tom Hanks)飾演的男主角,特別在神情方面十分相似。《航站情緣》是愛情喜劇,十分迎合大眾的口味;《愛情,不用翻譯》則是愛情小品,卻能同樣受大眾歡迎。這證實了一部好的電影不一定是卡司大作,而是低成本作品往往也可能創造高票房,本片算是個好的例子,好的愛情電影從不會乏人問津,對不?

Wiki中寫到本片留下一個影史上的謎題:在片尾比爾搭上計程車離開,卻又瞥見車窗之外有一熟悉倩女背影(以「眾裡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形容此橋段再合適不過),當機立斷的比爾下車追上,並附耳對倩女史嘉蕾whisper something但是indistinct的那段,沒有任何人知道比爾說了甚麼、導演蘇菲亞也不曉得,真正的答案只有比爾墨瑞本人知道,但他卻執意不透露,留下無限遐思。

(2015/3/2)




鳥人(Birdman,2014)

片名:鳥人(Birdman)
年份:2014
導演兼編劇:Alejandro Gonzalez Inarritu (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
主演:Michael Keaton (米高基頓)、Emma Stone(艾瑪史東)、Naomi Watts(娜歐蜜華茲)、Zach Galifianakis
(查克葛里芬納奇)、Edward Norton(艾德華諾頓)
IMDB:8.2
Rottentomatos:92%
評價:☆☆☆☆☆

短評:

這部片我想Michael Keaton會得奧斯卡男主角、Alejandro Gonzalez Inarritu會得導演或是最佳編劇吧,攝影也很有機會!我把這部片成功的地方稱作「偉大的運鏡」。為何我說是「偉大的運鏡」,因為它的拍攝手法十分的引人注目,採取移動式攝影,影像拼接的有內涵。這部Birdman可以說是典型美國電影,處處都帶有濃厚的紐約都市風味。而且部分拍攝都市建築與人物的運鏡角度,比如Riggan幻想自己飛翔的畫面等等,有些像是美國經典遊戲《Grand Theft Auto》的主角重生或是讀取成功的畫面。

After saw this film,I think that Michael Keation has a large chance to win the The Oscar for best actor and Alejandro Gonzalez Inarritu would win best director or best playwright,even the best photography would.I call the "magnificent photography"to the best place of this film and why I say that on it,because it uses the attractive photographic skill to cause and lead our eyes to follow chacters in it.With the moving of photography and rich connotation of images composite,it isn't only a successful film,but also will be a classic one.It fulls of elements of the USA and expresses grumous flavor of the NY.Parts of photographic technique on buildings and chacters in this film,for example,Riggan fantasy that he fly like a birdman,has a common design like "Grand Theft Auto" which is a classic american video game,including the renascence of the role or loading successful in GTA.

第二優點是音效,本部片在進行的時候,都存在著鼓(可能是爵士鼓與鈸)的音效,這很重要,讓本來可能會有些乏味的劇情增色不少,對於Birdman這種美國黑色幽默電影來說,音效的設計擔綱著很重要的角色。而音效的設定也很有規劃,並非所有鏡頭都有音效,而是經過特定的安排。

Sound is the second advantage,drums(maybe Jazz ones)and gongs act the indespensable role and bring some lively energy to the plot orginally a litte borings.For this style of black humar,sound application play an important character.The set of sound is also thorough elaborative plan rather than abusing.

第三是劇本設計。本來Birdman所要傳述的是一位曾經紅極一時的演員面對新時代、新演員、新拍攝手法的恐懼與不安,乍看之下劇情有些單薄。但是,經過主角與其他配角的互動之後,我們可以看到更多的面向。如:Riggan、Mike與Lesley多次在劇院所飾演的相同橋段(床戲),電影中出現了不下三次,乍聽起來像是肥皂劇的對白設計,但是我們卻看到台詞的背後,擁有演員本身對於人生的控訴與戲謔,甚至又是自己在演出自己的真實故事;如同Mike自己所說的「我在台上會有那麼好的演出,並不是因為很會演戲,而是理所當然的呈現自己」。鏡頭的游移更帶出了後台的混亂,反襯出台前的光鮮。也說明了一屆演員從低階劇團蛻變到Broadway的辛酸血淚。

Scenario is the third good thing.Orginally,"Birdman" expresses the horror,unrest and pressure on a role who has been popular in his past time but he needs to face the current of skills,in other words,to face a brandly new age of drama.To an extent,the scenario has a litte weak,but thorough the interaction of other roles,we are able to see more directions of it.For instance,Riggan,Mike and Lesley play the repeated sence of "bed"that content like sopa drama and appears not least for three times in whole film,but we could perceive the accusation and sarcasm behind the lines they act that even perform their real story.Just like Mike saying"The thing i have the best performance isn't rely on best playing skill,is behaving myself on stages."The move of camera brings the chaos at backstage to mirror the spotlight the front.The film testifies the ordeal of an actor that grows up from a low-level to Broadway.

黑色電影多具有內涵,而且大部分都會流露出很強烈的戲謔感,而要拍好一步黑色電影卻是難上加難。除了要有很好的編劇之外、好的選角、配樂與運鏡都是十分重要的。拍得好可以成為經典、拍的差的比比皆是。最有名的莫過於20年前由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所執導的《Pulp Fiction》。我可以預言,這部《Birdman》在往後20年來看,也會是經典好片。

There are many connotations behind black films,and most of them would be easy to transmit the intense sense of sarcasm,but it is so difficult to direct well on a black film.Except a best scenarist,correct decision of choosing role,a matched sound and smart photography are all indispensable.If it is well- direction,a black film could be classic.The most famous black film I know that is "Pulp Fiction"directed by Quentin Tarantino 20 years ago.I can assert that this "Birdman"will be the classic 20 years later on.

(2015.2.9)



衝擊效應(Crash,2004)

片名:《衝擊效應》(Crash)
年分:2004
主演:唐其鐸(Don Cheadle)、珊卓布拉克(Sandra Bullock)等。
獎項: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剪輯
Rottentomatos:75%
IMDB:7.9
評價:☆☆☆☆
短評:

一部結合種族歧視(race discrimination)與偏見(prejudice)等諸多議題元素的電影,影片中的許多情節會讓觀眾進入「反思」的過程,並且企圖呈現每個乍看之下就是壞人的人卻有良善的一面、本是好人的人也不見得就不會犯下致命的錯誤。

"Crash"這個詞除了表達撞擊、事故之外,我認為在這部電影裡還可以解釋成"爆炸",之所以這樣解釋,就是因為爆炸的瞬間與過程如同電影的每個情節一樣,是無可預期、充滿誤會的複雜交織。電影可以拿最佳原創劇本,我想就是其錯綜複雜卻又可以呈現在簡單不過的現實生活,換句話說就是現實生活是既簡單又複雜的矛盾體,如同無可預期的人生。(我發誓有看懂電影啦= =只是不知道要如何講才好而已)

以好看程度來說,我覺得是普通;但作為以一部可以讓人反思的電影的話,《Crash》是當之無愧。

(2015/2/28)


神鬼傳奇(The Mummy,1999)

片名:神鬼傳奇(The Mummy)
年份:1999
導演:Stephen Sommers (史蒂芬‧桑莫)
主演:Brendan Fraser(布蘭登‧費雪)、Rachel Weisz(瑞秋懷茲)
Rottentomatos:55% (Fresh:46;Rotten:37)
IMDB:7.0(Users from 282,827)
評價:☆☆☆☆
短評:

《神鬼傳奇》是根據1932年一部同名電影而重拍的,但是因為年代以間隔60多年,整體的感覺肯定是很不同的。記得初次看這部電影時不過8、9歲,就對裡面的許多場景印象深刻。特別是幾個裡面的配角:例如造型很像切格瓦拉的皇陵守墓隊長Ardeth、欺善怕惡又精通多國祈禱語言的傭兵Beni、搞笑又運氣好的女主角哥哥Jonathan、出最後一次任務的前皇家空軍Winston等等,別忘了還有聖甲蟲大軍、及印和闐殭屍大軍!

布蘭登‧費雪與瑞秋‧懷茲兩位男女主角可以說是靠這部戲走紅的,他們也在這部戲裡展現精湛幽默的演技,雖然是極為商業的片子,說不出哪裡有什麼大問題,它很"拔剌",15年後來看依然覺得很好看,可以歸在"爽片"之內。它的動畫製作以當時的科技而言,也算是拔尖的,在印和闐以沙塵暴變換自如、死水裡的死者及皇家禁衛馬車的藍色靈魂等,在當時都是一絕的。不過續集普遍差評,所以真的要推薦的話,僅只這經典的第一集了。

(2015/3/8)


雲端情人(her,2013)

片名:雲端情人(her)
年份:2013
導演兼編劇:史派克‧瓊斯(Spike Jonze)
主演:瓦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史嘉蕾‧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艾美‧亞當斯(Amy Adams)、魯妮‧瑪拉(Rooney Mara)
獎項:第86屆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獎
Rottentomatos:94%(Fresh:216;Rotten:13)
IMDB:8.0(from 268,388 users)
評價:☆☆☆☆☆
短評:

「如何面對讓人哀傷的寂寞」、「愛情到底是甚麼?」,在史派克‧瓊斯所執導的這部《雲端情人》將這兩個大哉問結合科技,成功地創制了一番。首先,對任何一個寂寞的單身漢來說,在看這部片子時的心情自然很容易進入由瓦昆‧菲尼克斯所飾演的男主角Theodore身上,Theodore和一個有情感的聲音談戀愛─由Scarlett所詮釋的虛擬情人。雖然本片沒有任何一個Scarlett的鏡頭,但了解Scarlett的人,卻可以更深一層地感受到美國甜心的魅力。

重點在於,我們如何去面對自己對他人的感情?如同片中所要傳達的幾個內涵:從一開始的激情、到長時間經營、互相包容尊重、時常想起他(她)的好等等,而最重要的是什麼─「一個活生生的實體,而非看不見摸不著的虛擬」。在本作開頭,我隨著Theodore進入由看似美好萬能的新科技所打造的超級人工智慧,與他一同墜入情網,乍看之下,似乎這種科技就可以取代真人了吧!但是,史派克‧瓊斯急轉直下地讓Theodore體會到,「科技總是來自人性,而人性往往勝於科技」,也帶給我們這群臣服現代網絡科技的人(或宅男、腐女)一點對人生正面、希望的想法。

電影所要傳達的概念縱使如此,相信人類還是會不斷地排除萬難去突破現有的窠臼,企圖創造這種名為OS(operating system)的人工智慧。就電影所拍攝的情感層面來說,Samantha這部機器已經趨近於能夠獨立思考、情感自由的真人(那個Scarlett的voice根本就是真人、Samantha
根本就不是機器),導演再厲害也沒有辦法解決這個技術上的謬誤,但可以讓電影去合理化這種想法,這種想法本身就趨於浪漫,存乎於藝術,卻始終不切實際。也正因為它表現出了它的不切實際,所以新鮮。

這樣講得也許弔詭,但我可以舉個反例來說:「人造人」的概念,很實際吧,卻一點也不新鮮!把人普遍地寂寞與對愛情的迷思用機器給你慰藉、再拍給你看,是多麼令人渴望的題材,多麼新鮮啊!我將這部電影納入最愛的名單中,也推薦這部電影給任何對愛情、對寂寞有任何疑

問或困擾的人,它將給予你一些靈感或是啟發,而且是正向非黑暗的能量,雖然它不一定是對於愛情、寂寞有困擾的百憂解、萬靈丹,卻是一道能幫助陷入泥淖者的長索,若能抓住,不敢說開竅徹悟,至少可以短暫地躍出悲傷的漩渦!

(20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