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份:2008
導演:史蒂芬‧戴爾卓(Stephen Daldry)
主演:凱特‧溫絲蕾(Kate Winslet)、雷夫‧范恩斯(Ralph Fiennes)、大衛‧克羅斯(David Kross)
IMDB:7.6(174,937 users)
Rottentomatos:61%(Fresh:118;Rotten:47)
獎項: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凱特‧溫絲蕾)
片長:124 min
評價:☆☆☆☆☆
短評:
Kate Winslet主演,原劇本是由Bernhard Schlink在1995年所發表的小說《我願意為你朗讀》的作品改編,是部上乘的經典之作。
故事發生在二戰前後的德國,Michael Berg是本作中的男主角,年輕的時候由David Kross飾演、年長的時候則是Ralph Fiennes擔綱,而Kate Winslet飾演的Hanna Schmitz,年輕的時候整體來說的確非常「誘人」,年長的時候所畫的老妝也極為逼真。她把Hanna Schmitz詮釋的很到位,從她出場那刻到下台一鞠躬的那一刻,演技真的是沒話說,是讓人印象深刻的代表作。Ralph Fiennes在本作則是沒有安排什麼突出的戲分,而他的代表作是1996年的《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正巧《英倫情人》的重要劇情裡,也與「朗讀」有很大的關係。
本片加入味道頗重的「商業成分」,即「全裸演出」,這部分對於觀眾無疑是很大的福利,比重也剛剛好,大概是第一幕(影片前30分鐘左右)。不過,探討「道德」和「良心」似乎才是這部電影的主軸(第二幕及第三幕)。女主角Hanna是一個很特別的人,在遇到男主角之前的戰爭時期,她擔任集中營的守衛,而思想建構在工作和服從之上,使得她盡了守衛該盡的本分,因而作出了非人道的抉擇。在戰爭結束20年後,被指控犯下了殘忍的戰爭罪。她最後選擇了承擔一切,為了去保住她內心深處不為人知的「秘密」。
Michael 是一個出身富裕家庭的男孩,在某次機緣下與善良的Hanna的邂逅後,進而與她開展了一場忘年之戀(在某種程度上是受到Hanna的誘惑)。年長Michael二十歲左右的Hanna在電影中,看起來似乎是Michael性愛上的指導老師,而Michael則以「朗讀」(Reading)書籍給Hanna聽來博取她的好感。然而這樣的關係非常羅曼蒂克,也給了Michael充滿活力的青春期。但種種跡象顯示這樣的關係是不切實際,注定有一天會幻滅。果然,那一天到了,Hanna決定離開,留下Michael一人。傷心的Michael不得不回到家依靠父母親,沒有了Hanna的生活只剩下了讀書學習,他考入了法學院,開啟了第二幕。
第一幕是兩人相識相愛,第二幕就是法庭審判了。這是九年後的事,Michael再次遇上了Hanna,卻要面臨Hanna準備被判決的每一場法庭公審,在這樣的狀況下,Michael內心感道煎熬,知道自己不能去與Hanna相認,而且在聽證中,Michael因為自己的善良和懦弱沒有提出自己可以幫助Hanna減輕罪行的證據,注定只是個旁觀者的存在,Michael的教授當時看出了他的心事,也建議了他作好正確的決定,「不要再犯上個世代的錯誤(教授本身)」,Michael的決定導致了Hanna悲慘的後半生,但也埋下了他日後需要還清對於自己當初作這個決定的債。
雖然他成為了一名高社會地位的律師,也結婚生了一個女兒,然而,他心裡始終對Hanna放不下心,對她甚至有些愧疚,因此他婚後不久就與老婆離異了,而對女兒的態度也始終隔著一堵無形的牆,那便是Michael不能啟齒的秘密。不過的確,我相信編劇會給Michael的後半生作一件很特別的事,那便是「再次朗讀」。當Michael第一次用卡式錄音帶錄契訶夫的短篇小說《帶小狗的女人》((The Lady with the Dog)),並寄給在獄中的Hanna時,那種戀愛的感覺又找回來了,他從一開始默默地付出,直到某一次Hanna親自寫信回覆他,他知道,在Hanna身上因他而發生奇特的改變了。
第一幕兩人談的是肌膚之親的戀愛,第三幕就是Hanna收到錄音帶的時期,兩人談的是沒有見面的柏拉圖式戀愛,非常具有文藝氣息和憂鬱性格的Michael不意外地勝任「朗讀者」的角色,他把所有的經典再次重讀一遍給Hanna,就像是回到第一幕一樣。而得到獄方通知Hanna即將出獄的一天,Michael被通知要去與Hanna相見,終於不可避免的一天,那是久違的重逢,他卻表現得十分淡然,因為他幾乎只care一件事─問到她對於自己的犯行是否有悔改的態度時,Michael對於Hanna的回答感到遺憾,只聽她說出了自己因他的關係,已經「克服了心底最羞恥的秘密」。結果在出獄前,Hanna選擇了自己的結局,也留給了Michael「想要的答案。」
Michael後來前往美國去尋找當時受到迫害的猶太倖存者Ilana,就是這位Ilana在戰後寫下了回憶錄,使得Hanna等人受到了指控而入獄。Michael給了Ilana一個小錫罐,並第一次的透露了自己與Hanna的關係,他希望能幫助Hanna傳達心意給Ilana,如果能夠求得原諒是再好不過的事。Ilana留下了錫罐,將裡頭的錢還給Michael,而兩人當下達成共識,要將錢捐助在「世界協助文盲基金會」(特別是猶太裔),Michael覺得將這筆錢這麼用,應該會是Hanna的心願。(有眼尖的網友觀察仔細:Ilana家中的那幀照片,照片中有一道明顯的紅色摺痕,將照片中的人物分成了兩半,剛好半黑半白。)影片最後,Michael打破藩籬,帶女兒到Hanna的墳墓去,給女兒說起自己一生中最刻骨銘心的故事,這可能只能等到蓋棺論定之後才能說吧!
上天給了Michael一次讓Hanna能夠減輕罪行的機會,Michael卻在猶疑後選擇了讓Hanna承受生命之重,這個決定是否是一個錯誤?我想大部分的觀眾應該都和我一樣,認為是一個錯誤。Michael因為自己自以為的「不讓Hanna內心最深處的秘密曝光」,而選擇了隱匿了關鍵性證據,而默默地尊崇了Hanna的決定,而之後大費周章的「為愛朗讀」,不管怎麼看,這都是一個錯誤的決定。Michael如果當時夠清醒的話,不該讓Hanna蒙受她不應該承擔的罪行,只是他太過看中了Hanna內心的秘密,即「自卑」。他不想讓Hanna已經決定隱匿的「自卑」人盡皆知,於是用了大半時光錄音,去彌補他當時決定的代價,也造就了故事本身的淒美性。
其實電影中大量的說出了許多經典作品的某些句子,都很值得用心的觀眾去關注。最顯著的如荷馬史詩《奧德賽》(Odýsseia),讓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契訶夫的《帶小狗的女人》。
本片加入味道頗重的「商業成分」,即「全裸演出」,這部分對於觀眾無疑是很大的福利,比重也剛剛好,大概是第一幕(影片前30分鐘左右)。不過,探討「道德」和「良心」似乎才是這部電影的主軸(第二幕及第三幕)。女主角Hanna是一個很特別的人,在遇到男主角之前的戰爭時期,她擔任集中營的守衛,而思想建構在工作和服從之上,使得她盡了守衛該盡的本分,因而作出了非人道的抉擇。在戰爭結束20年後,被指控犯下了殘忍的戰爭罪。她最後選擇了承擔一切,為了去保住她內心深處不為人知的「秘密」。
Michael 是一個出身富裕家庭的男孩,在某次機緣下與善良的Hanna的邂逅後,進而與她開展了一場忘年之戀(在某種程度上是受到Hanna的誘惑)。年長Michael二十歲左右的Hanna在電影中,看起來似乎是Michael性愛上的指導老師,而Michael則以「朗讀」(Reading)書籍給Hanna聽來博取她的好感。然而這樣的關係非常羅曼蒂克,也給了Michael充滿活力的青春期。但種種跡象顯示這樣的關係是不切實際,注定有一天會幻滅。果然,那一天到了,Hanna決定離開,留下Michael一人。傷心的Michael不得不回到家依靠父母親,沒有了Hanna的生活只剩下了讀書學習,他考入了法學院,開啟了第二幕。
《The Reader》中主演的三位角色,年輕與年長哦Michael和從頭到尾都始終如一的Hanna |
第一幕是兩人相識相愛,第二幕就是法庭審判了。這是九年後的事,Michael再次遇上了Hanna,卻要面臨Hanna準備被判決的每一場法庭公審,在這樣的狀況下,Michael內心感道煎熬,知道自己不能去與Hanna相認,而且在聽證中,Michael因為自己的善良和懦弱沒有提出自己可以幫助Hanna減輕罪行的證據,注定只是個旁觀者的存在,Michael的教授當時看出了他的心事,也建議了他作好正確的決定,「不要再犯上個世代的錯誤(教授本身)」,Michael的決定導致了Hanna悲慘的後半生,但也埋下了他日後需要還清對於自己當初作這個決定的債。
雖然他成為了一名高社會地位的律師,也結婚生了一個女兒,然而,他心裡始終對Hanna放不下心,對她甚至有些愧疚,因此他婚後不久就與老婆離異了,而對女兒的態度也始終隔著一堵無形的牆,那便是Michael不能啟齒的秘密。不過的確,我相信編劇會給Michael的後半生作一件很特別的事,那便是「再次朗讀」。當Michael第一次用卡式錄音帶錄契訶夫的短篇小說《帶小狗的女人》((The Lady with the Dog)),並寄給在獄中的Hanna時,那種戀愛的感覺又找回來了,他從一開始默默地付出,直到某一次Hanna親自寫信回覆他,他知道,在Hanna身上因他而發生奇特的改變了。
第一幕兩人談的是肌膚之親的戀愛,第三幕就是Hanna收到錄音帶的時期,兩人談的是沒有見面的柏拉圖式戀愛,非常具有文藝氣息和憂鬱性格的Michael不意外地勝任「朗讀者」的角色,他把所有的經典再次重讀一遍給Hanna,就像是回到第一幕一樣。而得到獄方通知Hanna即將出獄的一天,Michael被通知要去與Hanna相見,終於不可避免的一天,那是久違的重逢,他卻表現得十分淡然,因為他幾乎只care一件事─問到她對於自己的犯行是否有悔改的態度時,Michael對於Hanna的回答感到遺憾,只聽她說出了自己因他的關係,已經「克服了心底最羞恥的秘密」。結果在出獄前,Hanna選擇了自己的結局,也留給了Michael「想要的答案。」
Michael後來前往美國去尋找當時受到迫害的猶太倖存者Ilana,就是這位Ilana在戰後寫下了回憶錄,使得Hanna等人受到了指控而入獄。Michael給了Ilana一個小錫罐,並第一次的透露了自己與Hanna的關係,他希望能幫助Hanna傳達心意給Ilana,如果能夠求得原諒是再好不過的事。Ilana留下了錫罐,將裡頭的錢還給Michael,而兩人當下達成共識,要將錢捐助在「世界協助文盲基金會」(特別是猶太裔),Michael覺得將這筆錢這麼用,應該會是Hanna的心願。(有眼尖的網友觀察仔細:Ilana家中的那幀照片,照片中有一道明顯的紅色摺痕,將照片中的人物分成了兩半,剛好半黑半白。)影片最後,Michael打破藩籬,帶女兒到Hanna的墳墓去,給女兒說起自己一生中最刻骨銘心的故事,這可能只能等到蓋棺論定之後才能說吧!
上天給了Michael一次讓Hanna能夠減輕罪行的機會,Michael卻在猶疑後選擇了讓Hanna承受生命之重,這個決定是否是一個錯誤?我想大部分的觀眾應該都和我一樣,認為是一個錯誤。Michael因為自己自以為的「不讓Hanna內心最深處的秘密曝光」,而選擇了隱匿了關鍵性證據,而默默地尊崇了Hanna的決定,而之後大費周章的「為愛朗讀」,不管怎麼看,這都是一個錯誤的決定。Michael如果當時夠清醒的話,不該讓Hanna蒙受她不應該承擔的罪行,只是他太過看中了Hanna內心的秘密,即「自卑」。他不想讓Hanna已經決定隱匿的「自卑」人盡皆知,於是用了大半時光錄音,去彌補他當時決定的代價,也造就了故事本身的淒美性。
其實電影中大量的說出了許多經典作品的某些句子,都很值得用心的觀眾去關注。最顯著的如荷馬史詩《奧德賽》(Odýsseia),讓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契訶夫的《帶小狗的女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