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7日 星期四

鳳凰號(Flight of the Phoenix,2004)

片名:鳳凰號(Flight of the Phoenix)
年份:2004
導演:約翰·摩爾(John Moore)
IMDB:6.1(from 44,557 users)
Rottentomatos:30%(Fresh:35;Rotten:81)
主演:丹尼斯·奎德(Dennis Quaid)、米蘭達·奧圖(Miranda Otto)、喬凡尼·瑞比西(Giovanni Ribisi)
片長:113min
評價:☆☆☆☆

有時候,帶點黑色幽默的人性小品也不錯看,就像這部《Flight of the Phoenix》。

導演約翰‧摩爾決定重導一次1965年的電影《The Flight of the Phoenix》,題材是劫後求生。演員當中沒有什麼大咖,他們全都是空難事件中的乘客,彼此之間的個性鮮明、表現生動自然,與她們相處的只有恐怖的自然─戈壁沙漠。出於人性,沒有人不想生還,在這樣的狀況下,通常需要一個最有能力的人出來當leader,幾乎是固定的法則。

Leader責任重大,並不好當。通常在這個時候,掌握知識或是專業的人最有可能成為leader。在《Flight of Phoenix》中,leader的主導權成為了主要的問題,剩餘的眾人必須理性思考,而非盲目地選邊站。還好片中的生還者都是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成人,大家多半能夠理性服從,因為極端分子、思想幼稚者及沉不住氣的人,較高的機率會犧牲。

這樣的作品不少,大多是《蒼蠅王》(Lord of the Flies)翻版,《蒼》的經典在於「孩童的人性」,比本作要來的殘酷許多。災難程度、地點、人物可以改變,但不變的元素就是「生還」。在多人模式中,大夥必須通力合作,生還率才會增加,在單人模式中則是體現「孤獨的意志」,最著名電影應該是《浩劫重生》(Cast away),不過始祖應該是《魯賓遜漂流記》。

能夠準確表現人性的作品大多是好作品,但好不好看是見仁見智,人性總有非常可怕的那一面,有人喜歡血腥暴力,反之亦然。特別是電影這種人文製品,喜歡去琢磨人性。演員雖然演戲,但他們的內心依然會隨這劇本希望他們體現的人性去思考、去波動,因此,演員一邊演戲,一邊也給自己的人生上課,導演編劇與觀眾等人,反之亦然。

對了,差點忘了,片中的插曲是OutKast(流浪者合唱團)的〈Hey Ya !〉,是非常具有音樂性的嘻哈歌曲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