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6日 星期三

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1939)

片名: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年份:1939
導演:維克托·弗萊明(Victor Fleming)
監製:大衛·O·塞爾茲尼克(David O. Selznick)
主演:費雯·麗(Vivien Leigh)、克拉克·蓋博(Clark Gable)、奧莉薇亞·德·哈維蘭(Olivia de Havilland)
IMDB:8.2(197,672 users)
Rottentomatos:94%(Fresh:76;Rotten:5)
獎項:最佳影片獎等八項大獎
片長:238min
評價:☆☆☆☆☆

電影史上最賣座的電影《Gone With the Wind》,中譯《亂世佳人》,我喜歡它的原意「隨風而逝」。而小說的中譯《飄》,也是很傳神的譯法,一個字就道盡了大時代(美國南北戰爭)的全部。

《飄》在1936年首次出版,由瑪格莉特‧米契爾夫人(Margaret Munnerlyn Mitchell)所寫,是一部愛情性質的大河小說,也是描述Scarlett O'Hara(中譯:郝思嘉)的成長史,中譯本的由傅東華所譯並定名。1937年小說獲得普立茲獎,很快被改編成電影,由米高梅電影公司出品,在1939年首度於英美各地上世、台灣則要到20年之後的1959年才有幸能一睹巨星風采。

本片中有四個重要的人物:郝思嘉(Scarlett O'Hara)、白瑞德(captain Rhett Butler)、衛希禮(Ashley Wilkes)及韓媚蘭(Melanie Hamilton)。當然還有其他角色,但這四位猶為重要,由於是討論電影,我盡量只談談演員詮釋電影所帶給我的感覺。

郝思嘉由費雯麗(Vivien Leigh)所飾演,她精確的演繹了郝思嘉性格裡認真直率、愛贈分明、喜好財富、女中豪傑、臨危不亂等元素,活脫脫就是小說裡那位堅韌的愛爾蘭裔女主人翁。Scarlett這個英文名字源自scarlet,原意是「腥紅色」,也引申出「淫蕩」之意,而郝思嘉近乎符合這個名字,但在當年電影還很保守的時代,費雯麗詮釋的郝思嘉符合道德標準,塑造一個成功優質的西方「新女性」。

郝思嘉的歡喜冤家白瑞德,則是被描述成一個極為慧黠、情感豐富、放蕩不羈的奇男子。由當代好萊塢知名影星克拉克‧蓋博(Clark Gable)主演,他那豐富的表情,必備的八字鬍,快速沉穩且自信的語調都成為本作的經典。白瑞德本身這個角色就相當的有張力,他和一般的男人不同,行動來去自如,並不受於傳統婚姻的束縛,是西方「新男性」的代表。

衛希禮則是由萊斯利‧霍華德(Leslie Howard)主演,這個演員把衛希禮性格裡那種嚮往和平、愛好美德、缺乏勇氣的個性詮釋得當,衛希禮除了長的帥氣之外,似乎在角色上本身就是個悲劇,他從頭到尾沒什麼希望性,可塑性很低。然而萊斯利這個演員卻死於二戰時期的空難,生前留下了這部偉大的遺作。

韓媚蘭這個角色的飾演者目前還在人世,是屬一屬二的人瑞,她便是奧莉薇亞·德·哈維蘭(Olivia Mary de Havilland),目前99歲,兩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她所詮釋的韓媚蘭是整部電影裡我最喜愛的角色,不只是韓媚蘭本身角色設定她那美好的品德與寬大的胸襟,奧莉薇亞的眉宇之間也都散發出一種溫柔氣息,就連不羈漢白瑞德都拜扶在她的腳下,何況是鍾情她的衛希禮。連一路妒忌她的斯嘉最後都願意為她赴湯蹈火。這樣的女人,夫復何求呢?

《亂世佳人》雖然是80多年前的電影,當年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在現在來看還是震撼人心的經典。編劇及監製大衛‧賽茲尼克(David O. Selznick)的貢獻鉅大,隔年1940年與希區考克合作的電影《蝴蝶夢》(Rebecca)再度搶下奧斯卡最佳影片獎,這種連莊的記錄,電影史上空前絕後。我有幸比許多先人能夠一看彩色重製版,覺得十分幸運。(並不是說黑白電影不好,只是用另一個的角度去看。)

《亂世佳人》在電影中帶給我們許多經典的鏡頭,像是「長鏡頭」的利用,從遠處攝影鏡頭中的兩個人(郝思嘉和其父親相擁、撿拾塔拉莊園泥土的郝思嘉等等)。在台詞上,郝思嘉在塔拉莊園荒蕪時的黃昏特寫「As God is my witness, I'll never be hungry again.」(上帝為證,我和我的家人都將不再趕到飢餓),也成為許多觀影者一生都不會忘記的畫面。

「一切都隨戰爭而逝」,「風」就是「戰爭」的別名、「時間」的附庸。經典的好電影多半與戰爭及愛情相關,《亂世佳人》算是電影界中此類的頭號先鋒,也是地位屹立不搖的王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